首页 > 健康养生 > 颈椎管狭窄的测量
2024
06-16

颈椎管狭窄的测量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是以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为病理解剖基础,退行性变为诱发因素,以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为临床表现的颈椎疾患。根据其病因将颈椎管狭窄症分为四类:①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②退变性颈椎管狭窄;③医源性颈椎管狭窄;④其他病变和创伤所致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结核,肿瘤和创伤等所致的颈椎管狭窄。上述各疾患均属不同颈椎疾患类别。

对颈椎管狭窄的确诊,影像学检查占有极重要的地位,X线平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颈椎侧位片测量的完整资料应包括:①椎管矢状径;②椎体矢状径;③功能性矢状径I:椎体后下缘到下位脊椎棘突根部前上缘的距离;④功能性矢状径Ⅱ:下一椎体后上缘至自体棘突根部前上缘的距离;⑤ Pavlov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⑥动态测定颈椎过伸、过屈位功能矢状径Ⅰ和Ⅱ值。功能矢状径反映颈椎管退变状况。

一、颈椎管狭的X线测量

1.颈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的测量和Pavlov比值

颈椎体矢状径是自颈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中点的距离,颈椎管矢状径是自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之最短距离。

正常成人颈椎管矢状径值C1为20~34mm,C2为18~21mm,C3~4为12~14.5mm,C6~7为11~13.5mm。椎管矢状径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最狭窄处为C5~6,平均为15mm。也有资料显示C4水平椎管平均值最小。颈椎管矢状径临界值为13mm,大于(等于)13mm为正常,小于13mm为颈椎管狭窄(图1)。

由于颈椎管和椎体矢状径的测量受X线片投照距离和放大率的影响,利用椎管矢状径和相应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则不受其影响,数值可靠、有可比性,称为Pavlov比值。

Pavlov比值=颈椎管矢状径b(mm)/颈椎椎体矢状径a(mm)

国人两者之比值应在0.75以上,低于0.75者则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有60%~70%脊髓型颈椎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所以,它是脊髓型颈椎病和脊髓损伤的潜在前置因素。

a.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示意图

b.x线测量

图1 颈椎管狭窄的测量(a-b)

2.颈椎管动态性狭窄的测量

部分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颈椎中立位常不出现症状,但在颈椎活动中症状明显,颈椎侧位片上测量也无明显的颈椎管狭窄。这时,测量动态椎管矢状径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即根据颈椎过伸位侧位X线影像,测量上位颈椎椎体后下角与下位颈椎椎弓前缘的最短距离,在12mm以下表示有颈椎管动态狭窄。颈椎管动态性狭窄的发生机制是颈椎运动中对脊髓产生的动态钳夹压迫(图2)。

a.示意图

b.X线测量

图2 动态性颈椎管矢状径测量(a—b)

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所致狭窄的X线测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的肢体感觉、运动和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疾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常表现为颈椎管狭窄的症状。由于椎体后缘异常增生的骨赘,常用骨赘高度与椎管矢状径的比值,即骨化占位率来表示椎管狭窄的程度,大于40%常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椎管矢状径减去骨赘高度表示有效椎管前后径,,其下限值为8mm(图3)。

a.示意图

图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椎管矢状径测量

(骨化占位率:B/A×100;A一B=有效椎管前后径)

二、颈椎管狭的CT测量

CT扫描与WR-3D可清楚显示颈椎管狭窄程度及其部位、病变性质,如椎体后缘增生、椎间盘钙化、椎弓根变短、椎板增厚、黄韧带增厚、后纵韧带骨化等。

通过CT与WR-3D可以进一步准确测量的指标有椎管的横径和矢状径、椎体矢状径、椎管的面积、脊髓的面积,Pavlov比值,动态椎管矢状径、骨化占位率等指标。颈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3mm为颈椎管狭窄,小于10mm为颈椎管绝对狭窄。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硬膜囊及颈脊髓呈新月形,颈脊髓矢状径小于4mm(正常为6~8mm),蛛网膜下腔细窄,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黄韧带肥厚可达4~5mm(正常为2.5mm),椎间盘不同程度膨出或突出,颈脊髓受压移位及变形。CT与WR-3D可测量椎管与脊髓的截面积,正常人颈椎管截面积在200mm2以上,而椎管狭窄者最大为185mm2,平均小72mm2 ,椎管与脊髓面积之比值,正常人为2.24:1,颈椎管狭窄者为1.15:1(图4)。

WR-3D颈椎管狭窄水平测量

WR-3D颈椎管狭窄正中矢状位测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水平位测量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正中矢状位测量

图4 颈椎管狭的WR-3D与CT测量

来源:脊柱影像测量学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