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之阴阳、寒热
2024
06-05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之阴阳、寒热

八纲辨证思想,源于《伤寒论》六经辨证。

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六经的证候表现,亦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二者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阴阳两纲。

(一)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既是六经之纲,又为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就是说,若脉浮,发热而恶寒,则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二)

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

疾病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可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

1.太阳病寒热证

(1)太阳病寒证

太阳主表,有寒、热之分。

《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本条便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

太阳病表热证有两种形式。

其一,感受温热邪气。

《伤寒论》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其二,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寒郁化热,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伤寒论》第27条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亦属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2.阳明病寒热证

(1)阳明病里寒证

阳明主里,以里证为主,有寒热之分。

《伤寒论》第226条云: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

《伤寒论》第243条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

(2)阳明病里热证

阳明病的里热证,有上、中、下的不同。

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恼,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3.少阳病寒热证

(1)少阳病寒证

此证可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症。

(2)少阳病热证

此证以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4.太阴病寒热证

(1)太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此处的“脏有寒”就是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2)太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278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手足自温”就是手脚发热,因为脾主四肢,和阳明发热是不一样的,阳明发热是周身四肢百骸皆热。

太阴为湿土,发病有湿热与湿寒的不同。

5.少阴病寒热证

(1)少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282条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自利而渴”很像热证,但并非热证,最后以“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来确定,此乃少阴虚寒之证。(如果是热证,小便应该是黄色的)

(2)少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伤寒论》第319条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对于上诉两条原文的释义,见文章刘渡舟医案:少阴热化证

6.厥阴病寒热证

(1)厥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352条云: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本条文说明,患者肝有久寒,可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2)厥阴病热证

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阴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

如《伤寒论》第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此条说明了厥阴内热,有致厥之机。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