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水肿是因为人体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或者排泄,而聚集于体内的一种疾病,主要认为这个病与肺、脾、肾以及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而导致水肿的病因的话,主要由风邪、水湿、疮毒以及淤血。
中医认为这个水肿的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和以及三焦的气化不利。
中医主要是按照症状进行去诊断,水肿可以从眼睑开始,也可以从下肢开始,不管是局部的水肿,还是全身弥漫的水肿,可以是凹陷性的,也可以是非凹陷性的,只要是身体上出现了水肿的部位都属于水肿的范畴。
水肿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寒性水肿:通常因血液循环较差导致,此时进行艾灸可起到温阳利水的作用,缓解患者的肿胀;
2、湿性水肿:通常因机体湿气过重导致,肢体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通过艾灸可协助改善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运化、通畅的效果;
3、虚性水肿:通常因局部气血不足、血液循环较差导致,会引起血液回流、淋巴回流异常,最终导致水肿,此时进行艾灸可起到补气的功效,同时可以加快气血循环,起到消肿的作用。
利水消肿的对穴:阴陵泉+太渊穴
配穴:水分、气海、足三里
灸前拔罐:穴位选择大横、气冲、章门(基础方)
艾灸太渊穴前,除了上面的基础穴位,可以在中府和俞府穴拔罐,避免肺经的不通导致艾火积热。
针对气虚严重的人,前期灸太渊穴应该灸量要少,8分钟就够,慢慢过渡到15分钟。肺功能弱的。艾灸前先点按太渊2-3分钟。
配穴原理:
阴陵泉:该穴在膝内侧胫骨内髁高大隆起处的下方,为脾经五输穴的合穴,经气至此盛旺,如泉水之外流。有健脾利湿、清湿热的功效。
它是脾经的水穴,它和水经的肾脏、膀胱有密切的联系,能宣泄水液,通利小便。脾主运化,脾主水,人体中水液的整体协调都靠脾来统摄。
这组用于利水穴位的搭配中,阴陵泉为主穴,主要调理水肿、利水渗湿。太渊为辅穴,行气来达到推动津液的运行。
太渊穴:肺经的土穴,也是原穴,能培土生金,更好的补益肺气,而肺主一身之气,气足则能更好的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
肺主通调水道,维持全身水道的通畅。如果肺出问题,通调水道的功能减退,就会产生水液停聚,形成水肿或者痰饮。
中医在治疗水肿疾病的时候,多会选择”宣肺“,就是我们常说的”提壶揭盖“的思路。
太渊穴为手太阴肺经,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它们属于同名经的穴位,同名经的穴位搭配起来可以促进艾火的循经,就如同黄帝内针里面找“同气相求”,它们能相互促进。对于一些中下焦不通,容易积热的体质,选用同名经搭配,不容易上火。
现代人体质十寒九湿,寒湿体质特别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太渊配阴陵泉,能很好的利水消肿用来调理面部浮肿,下肢水肿,腿沉重。
消除腹部水肿穴位:中极穴和水道穴
1.中极穴
中极穴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具体找法为: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
中极穴是膀胱经的募穴,主管小便的问题,小便太多、太少、排不出来小便,都可以找这个穴位。
2.水道穴:负责管理体内水液代谢的穴位
水道穴在当脐中下3寸(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2/5处),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为2寸)。
水道穴属于胃经,主治小便不利,小腹胀满。
不管是肚子肿、肢体肿、还是脸肿,都可以艾灸这2个穴位,把水肿用小便的形式排掉,小便排掉了,体内水液代谢正常了,水肿就消失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删除,谢谢。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603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