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华医道 |《内经》阴阳理论述要
2024
05-24

中华医道 |《内经》阴阳理论述要

原创

黎敬波、宾炜

腔调中医

2023-05-10 17:00
发表于广东

      文章作者:黎敬波、宾炜(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黎敬波教授为第一届《中华医道》学术会议专家。以下文字内容为黎敬波教授授权提供的、关于第一届中华医道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的学术文章。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阴阳在中医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及概念、含义的丰富,发端于《内经》。《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有数十篇,而系统论述阴阳理论的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内经》阴阳的含义涉及广泛。阴阳是中医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语言、固化和上升经验的基本纲领以及演绎中医防治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阴阳和五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阴阳是最上层的概念,因此,阴阳是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1]。阴阳不但是属性分类的依据,而且还代表着不同功能,以及以功能为单位的物质和信息,故《内经》认为阴阳又是具有功能的物质和信息单位[2]。

1. 属性分类的阴阳

在《内经》理论中阴阳首先指事物分类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即阴阳是在有限系统中进行二分分类的方法,阴阳所代表的属性通常是相反的、相对的、相区别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由此可知,阴阳是二分法,在特定系统中,事物或属阴,或属阳;或阳中之阳,阳中之阴;或阴中之阳,阴中之阴,而不存在非阴非阳的第三类。也不可能在同一系统中事物皆属阳,或皆属阴,如以表里系统言,不可能表为阳,里也为阳。

二分法是事物基本属性分类的特点,它表明同一系统中存在相反、相对和相异的事物属性。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以阴阳分类血气身形就像把自然分为天地上下一样,但阴阳本身具有运行规律和征象,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万物生化、都可以用阴阳来演绎说明。阴阳属性的划分是人为的,是对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性概括,因此,阴阳又具有无限可分的性质。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根据《内经》的这一思想,那么现今对自然、社会、人体,以及基因,甚至对微粒子的分类似乎都可以适用阴阳二分法。即阴阳是符号,是分类方法,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内经》不但将阴阳分类的方法用于概括天地、人体脏腑内外,而且用于时间过程和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的规范描述。阴阳用于时间过程的属性分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是依据日月运行(地球的自转)确定时间过程的阴阳属性。

阴阳用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病因、病机等的归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本段从自然阴阳的属性、特征、生长收藏规律和作用,到人体阴阳的生化、消长,说明阴阳是生理的表现形式,逆阴阳则是病理的表现。在生理病理的阴阳认识中,《内经》更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提出,分辨阴阳属性的衡动、多少(量与质的变化关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等,说明疾病是阴阳属性偏离平衡状态的结果。

因此,辨识阴阳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根本,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的道理。在治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都是运用阴阳属性分类来指导治疗。《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此处既说明人身具有阴阳划分、属性分类的规律,同时本篇也强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自然阴阳思想。

1.自然及其规律的阴阳

《内经》所言阴阳又指自然和规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以上所论“阴阳”均指自然(大自然、自然界、自然环境、自然规律等)。《内经》所论自然(阴阳)包括宇宙运动的某些规律,如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公转),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甚至包括太阳系本身运动的某些规律。《内经》对自然的认识主要通过四时气候(24节气)、月周期、纪年、地球气候大周期(五运六气)等方面的观察来对自然进行规范。

《内经》认为人类和地球万物一样是宇宙运动变化的产物,人类的生活、繁衍依赖于自然,人的疾病和健康也与自然密切相关,“陈阴阳”、“法阴阳”、“不离阴阳”等,就是要顺应自然。《内经》阴阳自然规律是指天地运行的特定规律,事物变化和生机之源。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人体必须与自然阴阳的生发、变化规律相一致,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佩:违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进一步强调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是自然之道(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命、生活的基本规律,人们应该主动掌握这个规律,按自然规律调养身心、预防疾病。

3.气血营卫(精气)、经络的阴阳

《内经》气血营卫(精气)的阴阳是具有物质、信息含义和功能表现的阴阳。如《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此处阴阳指经脉,“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既说明阴阳经络的交通运行关系,也包括气血营卫在运行过程中的协调平衡。营属阴,卫属阳;血属阴,气属阳。气血营卫的关系是指阴阳物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彼此消长的关系。此外,精神、津液也分阴阳,精相对于神属阴,而神为阳;津相对于液属阳,而液为阴;精相对于气属阴,而气属阳等。以上气血、精神、津液皆为物质、信息的概念。

因此,《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说明营卫不但是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信息,而且营卫的运行遵循自然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

在经络的分类中,经属阴,络属阳,经、络又各分阴阳。《素问·阴阳类论》:“阴阳之类,经脉之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寒热病》:“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经络是运行气血、营卫的道路,由于它与脏腑有特定的联络关系,因此,经络分阴阳的总原则是阴经主内,阳经主外,阴阳经和脏腑一样是表里关系。《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段除“阴阳(房劳)喜怒”的阴阳外,皆指表里内外。

和自然的阴阳联系、转化、相关一样,阴阳经络是相互联系、沟通的关系,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作用,使人体物质、信息的阴阳达到协调统一和相互补充的平衡状态。因此,阴阳经不仅属性分类不同,而且它们的功能特点也不一样。

4.诊候、疾病性质及治则治法之阴阳

《素问·标本病传论》:“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此处阴阳指诊候和疾病性质。如前述,诊候、疾病性质同样有阴阳二分法的属性分类规律,但此处阴阳在诊候和疾病性质的认识和表述中具有特定含义,即阴阳既是质的区别,也有量的意义,是物质、信息变动的量度概念,如阴虚、阳虚等。阴阳是疾病量-质变化的反映。诊候和疾病性质的阴阳多少、偏胜偏衰是由疾病的内在病机决定的,而病机又与病因、患者禀赋体质等密切相关。病因既包括自然因素(生物、物理、化学等),也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因此,辨析诊候、疾病性质的阴阳,需要对病因、体质等相关因素进行比类分析、揆度分析及综合分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就包括这个含义。

在诊候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即阴阳是疾病的表现形式或趋势。《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说明人体脉象具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判断脉象阴阳的变化有助于诊治疾病。

《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关格是阴阳偏盛的疾病性质反映,或关于阴,或格于阳,或阴阳格拒不通,其证候表现不一样,阴阳量-质的关系也不一样。《素问·评热病论》:“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阴阳交的病理也说明阴阳在疾病过程中量-质变动的特定规律,即阳热偏盛,阴精耗竭,阴液生化无源的病理规律。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中医辨证诊断的目的就是要辨识疾病的阴阳量-质变动情况。《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调和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想。调和阴阳的方法既包括行针调气,也包括疏通阴阳、扶抑阴阳,以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等原则。《灵枢·寿天刚柔》:“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由于阴阳表里疾病性质的不同,治疗也应采取不同方法,遵循相应原则。

5.体质之阴阳

《灵枢·通天》:“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本篇将阴阳多少用于人的体质分类。《内经》认为由于人体禀赋阴阳的多少不同,因此,在形体、生理功能倾向等方面也有差别。此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本藏》、《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卫气失常》、《灵枢·论勇》等篇也论及体质的划分与不同,这些分类法和不同体质的认识也反映出阴阳禀赋的多少及功能活动、疾病易感受性等的差异。

《内经》认为,体质阴阳包括体格、个性心理、疾病易感性等,此外也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表现在体格方面的不同。在通常的成年人中,体质也因地域、职业、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人体在遗传、繁衍过程中所禀受阴阳(包括先天阴阳和自然阴阳)的多少不同导致的。即体质阴阳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理论基础上,以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以及人类个体在遗传、生长发育、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特点与作用为影响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所形成的体格变化过程和系统。因此,《内经》所指的体质既有禀赋的含义(先天阴阳),也有个体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后天阴阳),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易患趋势,疾病预后的不同倾向等。

6.交媾、房室之阴阳

在《内经》里阴阳也指男女、雌雄,因此,阴阳有交媾的含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又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所言“两神相搏”亦即阴阳相合之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也是同样意思,指阴阳交媾,父精母血孕育新的生命。在摄生和病因病理方面,男女雌雄的阴阳又进一步引申为房室,如《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此处阴阳即指房室过用。而《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说明阴阳(房室)是致病的因素,属于内因,与喜怒、饮食居处所伤可以归为一类,亦即《素问·调经论》:“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也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同样将阴阳(房室所伤)作为一类病因。

因此,《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圣人智者顺应自然,调节情志,以及节制房事(节阴阳)的养生方法。这样的思想同样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汤液醪醴论》等篇中有表述。

7.五味之阴阳

药物气味也有阴阳属性,利用药物气味的阴阳属性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失调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基本原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味的阴阳属性是以五味的作用趋势划分的,辛甘味相对于酸苦味具有发散的作用,其性向上、向外,因此为阳;酸苦味则具有涌泄的作用,其性向下、向内,因此属阴。咸味和淡味也具有相反的作用趋势,咸味向内向下,淡味向外向上,因此,咸味属阴,淡味属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等,即说明药物的气味具有阴阳的作用特点或趋势,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药物气味厚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中药的气味阴阳是药物因物种、地理气候、生长环境等不同而具有的禀赋差异,五味分阴阳不只是属性分类,而且是中药功能分类,中药物质构成、作用趋势不同的基础,是中药与中医理论建立沟通的前提和条件。

8.阴阳的生理

《内经》和《难经》都认为阴阳是来源于肾的物质,因为肾藏真阴真阳,阴阳物质及作用是先天所具备的,即有了生命就有阴阳,就有阴阳的作用。因此,阴阳的作用源自生命体的形成,源自生命所具有的活力,源自先天肾。在生存的人类,阴阳又依赖后天的滋生滋养。《内经》认为阴阳的作用无处不在,包括脏腑、经络、肢体的活动及功能发挥都需要依靠阴阳的正常作用,《内经》认为这种作用就像大自然中宇宙、日月的运行和万物生长(自然阴阳)的变化一样,因此,《内经》常以自然来比类分析阴阳的作用。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是运动、活跃、亢奋的物质或信息(包括气),具有卫外、固护的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但固护于外,而且可以温养脏腑,补充精神,濡养筋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与阳的卫外功能相对,阴是具有静止、收藏、宁静等特点的物质或信息,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阴精包括精、血、津液,相对卫而言营血是阴,阴精是充养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因为阴阳物质、信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经》:“阴沉而伏,阳浮而动。”阴阳的功能表现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功能的相对性,所形成病证的表现、病机特点也是相对的。但阴阳在生理情况下的功能是联系互动的关系,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阴阳功能具有联动性,阴的收藏是为了应合阳的卫外及外向活动,阳的固护是为了促进阴的生成与贮藏,表现在自然则可以理解为阳气生发,阴形滋长,阳气收敛,阴形蕴藏。由于阴阳具有互生互用的功能关系,因此,《内经》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必须协调平衡,人才能保持健康。然而《内经》更强调阳气卫外作用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9.阴阳的病理

在病理状态下,“亢则害,承乃制”。阴或阳都可能会因为某种病因的作用,而偏虚,或偏亢。阴偏虚则精血、津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有效制约阳,而致阳亢;阴偏盛则寒饮、水邪、痰浊、瘀血停聚,或导致阳气被遏,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阳偏虚则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温化水液,而致水饮、痰瘀停聚;阳偏盛则为火热气逆,或耗伤阴血、津液,而致阴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肢体失养。阴阳是广泛存在的物质作用,因此,脏腑、经络等都有阴阳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心阴、心阳,肺阴、肺阳,脾阴、脾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三阴经、三阳经等。在《内经》中却未论及大小肠、胆、膀胱、三焦等的阴阳,而且在阴阳的偏盛偏虚中也不提肝阳虚、肾阴盛、肾阳盛等。原因应是论大小肠、胆、膀胱、三焦时,其功能与对应脏密切相关,因此不另立论;而论肝阳时,主要从肝的功能特点出发,肝易阴血耗伤而致阳亢,因此不重其阳(功能)的可能不足。肾的阴阳功能则主要强调肾多虚少实,真阴真阳应时刻填补,因此无偏盛之实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阳化气,阴成形”较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不同作用趋势和特点,这种作用特点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方面都可得到印证。故作为生理的阳是积极促动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阳,则是具有火一样破坏作用的物质方面;作为生理的阴是静谧、濡润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阴,则是具有水(冰)一样作用的物质方面。阴阳在生理上相生相长,病理上又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此段即以具有气、味、精等物质、信息的作用规律来说明阴阳的功能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等,也说明阴阳的病理作用、生理关系,以及阴阳物质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转化、影响的关系。

10.阴阳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各方面看,阴阳似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阴阳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逻辑学。阴阳逻辑与现代逻辑基本可以相通,由于它使用了“阴阳”这个符号而使得中医的说理更具体清晰,更规范,逻辑关系更严密。因此,阴阳逻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固有的阴阳逻辑是关系逻辑,包括科学逻辑的某些内容,这种逻辑关系无论是演绎归纳、推理联系或是数理推算等都围绕阴阳这个符号展开。

《内经》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物质或功能单位(即所谓“双重对偶性”)。阴和阳的基本关系是互生互用,消长共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两个方面、两种功能特点,或是同一领域中研究的两种相反、相对、相区别的现象(表示为:A=[+,-],ÝIA,“+”代表阳,“-”代表阴)。由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因此,阴阳语言在研究人体、疾病时,可以跨越不同层次,包括大宏观、小宏观,甚或微观等领域。

阴阳是平衡的关系、协调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在人体不仅是简单的矛盾关系和分类关系,而且是两种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物质、信息。因此,《内经》认为阴阳保持平衡,人体才能健康。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变化、负阴抱阳等几方面。阴阳消长是阴阳在同一系统或事物中具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互生依存关系,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用符号表示:A = [ +,-]中,无论“+”或“-”增加或减少, C =A,等式成立,因为ÝIA,但“+”或“-”增加必然伴随“-”或“+”的减少。

阴阳互根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依存关系,即阴生于阳的温煦,阳生于阴的滋养,阴助阳生,阳助阴成是阴阳互根的基本关系。因此,《内经》认为元阴、元阳是阴阳赖以生成的基础,阴阳一方的耗损也必然影响到另一方,可以导致阴阳俱虚。即A=[+^,-^],ÝIA,此时AXA,而A=A+b,说明原系统的“A”方面平衡被破坏了,“b”就是疾病的因素。阴阳变化是指在阴阳量变超出某一阈值时,阴阳平衡的趋势就会改变,发生质变,如阴阳的平衡被破坏,阴多(即:-` > -,“-”代表阴阳平衡中阴的临界值)则表现为寒(疾病性质),阳多(即:+` > +,“+”代表阴阳平衡中阳的临界值)则表现为热(疾病性质);阴虚、阳虚、寒极、热极等也是同样道理,即阴阳平衡的关系改变,一方或两方的量变超出平衡阈值时,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性质变化。

对阴阳的相互关系,目前人们习惯用太极图来说明。从太极图看,阴阳的依存、互根、消长、变化关系确实十分明了,如负阴抱阳、阴阳相生互长、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阳极似阴和阴极似阳等都可以得以表述。但阴阳相互关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宽广,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都难以用一个太极图来说明。《内经》认为阴阳是既相异或对立(不相容),又联系和依存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形象地说明阴阳相互作用、分工协作、互为依存的相互关系。

从病理的角度来看,阴阳的相互关系就更为复杂,如阴阳不相应之关格,阳盛阴竭之阴阳交,精孤于内,气耗于外之水气等,都说明在病理状态下阴阳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关系。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条件和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病理的阴阳关系可以归纳为量-质变化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阴虚阳亢,阳虚阴盛;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层次结构(空间)的阳病入阴,阴病出阳;阴阳相引;阳病及阴,阴病及阳等。先后顺序(时间)的疾病新久、虚实,在腑与在脏等。这些关系和方面用一个太极图也是很难描述的。

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协调阴阳,当然也包括协调脏腑,扶正祛邪,救偏抑亢,这其中就包含许多阴阳相关的关系。如《内经》亢害承制的理论,补阳救阴与固阴保阳、补气生血与养血壮气、里病治表与表病泻里、上病下取与下病上取、从阳引阴与从阴引阳等治疗思想。故从阴阳的作用、相关关系来看,阴阳又不是简单的医学符号,而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或信息系统,也是人体功能单位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疾病病机趋势的系统反映。

11.阴阳的数学计算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能以数学的形式描述阴阳,从而以数学为桥梁实现以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发展的目的,学界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从阴阳的定义及其特性出发,运用离散数学方法对阴阳进行属性向量构建,形成目标对象的阴阳空间[3]。二是先基于五行关系建立平衡态、非平衡态的速率函数与矩阵模型,进而在此基础上以增强为阳、减弱为阴建立阴阳的数学函数[4]。三是借助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以实测气象资料数据,以高于均值为阳、低于均值为阴,通过数学函数拟合形成数学模型,如通过余弦函数拟合实测气温值[5]等。四是通过检测人体经络电阻,利用大数据构建人体经络电阻常模,借助五运六气学说,通过比较指定时段内实测值与人体常模的太过、不及,并与该时段的六气阴阳属性相互参照,实现对阴阳的数学计算与判断。五是借助易学数理关系建立理论模型再进行数学构建。本方面属于中医阴阳理论在现代的新发展,并日益为中医学界所关注。

总之,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最基本概念,也是统御整个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学理论、学术与临床取得突破与进展的关键所在。中医药现代化、数字化,其首要问题就是实现对阴阳概念的数字化,冀本文可为推进实现此目标提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1]黎敬波,欧永欣,吴弥漫.《内经》阴阳理论钩玄(I)——阴阳的概念及含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332-335.[2]黎敬波,欧永欣,吴弥漫.《内经》阴阳理论钩玄(II)——阴阳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5):416-418.[3]王正山,张其成.论中医阴阳虚实的含义及其量度[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 37( 3):15-18.[4]于振峰.中医数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5]梁礼铿,黎敬波.从气温余弦拟合曲线浅析主运主气与地面气温均值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2002-2007.

《中华医道》是以探源中医核心基本理论为主题的系列学术会议,由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创办。为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深耕厚植中医药文化,自2019年起,已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阴阳——至简之大道》、第二届《五行》、第三届《气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及现代认识》、第四届《经络》。会议聚海内外相关优秀专家学者研究之精华,围绕中医药基本理论核心命题,跨领域、跨学科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书籍、纪录片、专访等形式,以期在交流中产生高水平成果,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学术成果正在进一步整理中,敬请关注。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