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意思是说:“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有防御疾病、增强抵抗力的作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若没了“气”,人将无法存活。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古代医家的养“气”之法。
如何理解“气”
中医认为,气是指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温暖人体、防御外邪等功能。“气”就像是人体的“汽油”,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使体表保持正常温度,防御各种病毒入侵。
如何养好生命之气
1、少言语,养真气
孙思邈认为“多言则气乏”,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人养生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2、戒色欲,养精气
《黄帝内经》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因此,保精护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精乃肾之主,节欲养精是养生一大原则,有助于养肾护精气。
3、薄滋味,养血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消化功能逐渐较弱,饮食素荤、粗细搭配合理,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和不同季节,实行科学进补,做到低盐、低糖、低脂肪,“薄滋味”才能调养血气。
4、咽津液,养脏气
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平时可试试“吞津”法: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激发口腔的津液分泌,待津液涌满口腔时,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分三次咽至下丹田。
5、莫嗔怒,养肝气
中医认为“怒为肝之志”,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
养肝气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制怒,增强对怒的情绪的调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要“克嗔戒怒”,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肝气顺达,疏泄正常。
6、美饮食,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应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质就充足,人体生长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强大。
养胃气关键在于饮食有节制,均衡营养,合理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进食要规律,要按时按量吃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这就能养胃气。
7、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心情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疾病是从忧愁、生气、压抑而得的。化解忧思的良方是使自己的头脑变紊乱为专一,变无序为有序,变忧愁为乐观,变狭隘为宽容,这样就能打开“气结”就可补养心气。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86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