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注|少阳病提纲与分类
原创 江胡出品 伤寒论小注 2024-05-08 15:28 江西总提要:263条为少阳病提纲条文,264与265分别是少阳中风证(风偏重从火化)以及少阳风寒证的相关条文,同时也提及了少阳误治的后果。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提要:此条为少阳提纲条文,表明了少阳病即便是受寒也容易从火化的病理特点。注解:少阳受邪气化不利而为病,三焦相火运行异常,气有余便是火,则容易从火邪的方向转化,少阳胆经又主风木,则同主风火,即便是本论时代常感受风寒为病,或从他经传至少阳,或直中少阳,都可以见到诸如口苦、咽干、目眩、耳鸣等等风火上扰苗窍的症状,柯韵伯说上窍居半表半里之地位,半与外界交通,里与体内相连,相比皮肤全然在里,脏腑全然在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当然不能说只要见到苗窍病变都属于半表半里的的病变,只是诊断意义更大,实际上无论是实火(如从阳明厥阴来)还是虚火(如从少阴太阴来)只要有上冲之势头都可导致苗窍的火热之证,孤证不利,还需要悉心鉴别。另一方面少阳三焦为水火通道,故非但风火明显水饮痰饮之证也不容忽视。同时如果少阳病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例如偏表的风火上扰的翘荷汤证、偏半表半里的寒风郁火的小柴胡汤证、偏里的黄芩汤证等等都可做参考。264、少阳中风⁽¹⁾,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提要:本片为少阳风火上冲之证,病在表误与吐下之法而入里,则邪更肆虐,导致更犯心胸。释义:(1)少阳中风:指的是少阳经受风寒为病,但风重寒轻,故更容易从火热变化,而主要表现为风火之证,而少阳伤寒则是寒偏重,则早期表现为寒邪郁阳,然后很快就会变成寒邪郁阳化火之证。注解:少阳受风寒为病,但风重寒轻,则易成少阳风火之证,风火上冲苗窍,伤及经脉,壅滞局部气血,可导致苗窍功能的异常甚至暂失,少阳经脉走两耳前后,则风火最易循着经脉上冲两耳,导致病人耳聋耳鸣,上冲其他苗窍如目、鼻、口、咽,可导致目赤、目眩、鼻热、鼻渊、口干、口苦、咽干、咽痛等营血壅滞的表现,同时风火偏于表中之里,还可影响胸中气机运行,并易扰心而导致胸中满闷而烦躁,此时当专清透风火,与小柴胡加减或后世翘荷汤治之,虽似里热之证,但切不可与吐下之法,吐下则伤正气而引邪入里,比如风火传阳经传至阳明而成燥实,内扰心神则可导致烦躁心悸而易惊甚至谵语,当下之,火热来源于少阳,则当与大柴胡汤,如表未尽当先顾表热。又比如病机转阴经,邪入少阳正气已虚,又吐下伤正耗津液亦或兼及厥阴,或用柴胡加龙牡汤。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提要:此条为少阳伤寒证,郁火尚不明显,强调少阳不可误以为太阳风寒而汗之,否则易生变证。注解:少阳初受伤寒,寒偏重而尚未从火化,则成风寒郁阳表证,见病人脉浮弦而细,病在少阳之经脉,且或有正气之不足,主要表现为经脉不通的头痛以两侧为主,卫阳被郁的恶寒发热,或与柴胡桂枝汤和汗之法,或与《审视瑶函》柴芎汤通经之法,切不可以为太阳风寒而以辛温发汗,汗之则表寒虽去而助郁阳化火,可至火热邪气内传阳明,而成里实之证,扰神明,导致谵语或发展为烦躁惊悸,此阳明腑气不能承和所致,当下之,如大柴胡一类,如阳明承和则可有病愈之机。少阳病来源与去路总提要:97条为本正气不足,感受风寒而之中少阳为病,266条包括之前都96条是从太阳发展而来,269为传入阴经,270则是是否传入阴经的鉴别,271为少阳病欲愈脉证,268则为传为三阳合病的情况,272则为少阳病欲解时。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提要:此段为太阳风寒不解,未经过误治,传入少阳而为病。注解:病人本患太阳风寒证而没有及时治疗,则传入少阳为病,风寒凝滞少阳经络,表现所主胁下地带的胀满疼痛,并有腹皮肌肉紧张度升高,单纯少阳一般是胸胁苦满而不痛,如果胸胁满而且痛的,则属邪壅较甚所致,此与水饮或痰饮之邪结故按之硬,郁遏少阳相火,阻滞气机,枢机不利,升降不调,郁火上冲,气机上逆,则可导致自觉恶心而干呕频频,导致食欲不佳,不能食,正邪交争,往来寒热,询问病人未经吐下误治之法,相比表证浮脉,此脉偏于沉紧,紧中有弦,说明病证更偏于里,可放心辨为少阳风寒之证,当与小柴胡汤治之。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¹⁾故也。提要:此条为病人受邪为病后,因阳气不足,无力与邪抗争,则传入三阴。释义:(1)阳去入阴:即三阳病证消失,传入阴经为病,按症状来看,应该以少阴为主。注解:病人受寒为病发展了六七日,有原来的发热恶寒、大热恶热、寒热往来等三阳见证变为发热减退,而恶寒加剧,并见四肢躁动不安,心中烦闷不已,此因为阳气不足,无力抗争,而从三阳内陷三阴所致,此条仲景则以少阴见证为例,寒邪已经伤及少阴阳气,当急温之,与四逆汤一类。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提要:此条讲述三阳传三阴的一般规律,但不可拘泥具体日期,同时也表明了胃气对于抗邪的重要性,胃气如强则可为三阳之庇护。注解:一般情况来讲,伤寒为病,发展了一段时间,如果疾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话,阳气将虚,无力在三阳地带抗邪,加之胃气不足,邪气则长驱直入三阴也,病人当不能食而吐利,正虚邪甚食之不化也,如果疾病向着病愈方向发展,则胃气必充足,虽食欲欠佳,但能食而不呕,食之能化也,故三阴可不受邪,或正胜邪退,或仍然在三阳,当随证治之。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¹⁾者,欲已也。提要:此条讲少阳病邪退正虚的情况,以脉象为例。释义:(1)脉小:姚梅龄老师讲小脉即细脉也,脉转小是指原来脉不细,而随病情变化,转为细小者。临床出现这一征象,提示:①气血不足,伤阴伤阳,伤气伤血;②邪人血分,病久入络;③邪退正虚。本条即是邪退正虚的情况。病邪已经传入少阳,少阳病应见弦脉,而今脉象不弦反小,说明少阳之热已衰。以脉断病,是小则病退之义。少阳是为小阳,脉当弦细,如脉见细小而不弦,说明邪气已经衰退,正气尚待恢复,是疾病向愈的征象。注解:少阳受寒为病,未经治疗,虽见病人身体无力,精神食欲欠佳,但按其脉不弦不紧而偏小偏细弱,但柔和而静,这是邪气已经衰退,正气尚待恢复,是疾病向愈的征象。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¹⁾,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提要:本条为三阳风热合病 ,偏于上焦的表现,病症不明显,所以不好直接辨别主在何经。释义:(1)上关上:脉浮大而数,并且寸脉长,往标准寸脉搏动点之上的位置都可摸着脉动,甚至可上鱼际,此三阳热邪上冲所致,多出现胸腹以上的病症表现。注解:三阳合病,以风热为甚,主在上焦,见脉浮数而大,寸脉长,风热上冲壅滞上焦,则影响心神而自觉困重欲睡,但又烦躁的睡不着,或睡着了,阳气入里助热,又导致发热汗出,当清透之,取银翘散加石膏一类。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提要:此条为少阳经旺时,或为欲解时,或为欲剧时。
注解:少阳经旺时一般在3:00-7:00这个时间段,如果正胜邪退则病可先症状加剧,随后病解,如果不足以抗邪外出,则表现为症状加剧,或者出现平时没有之症状,如晨起口苦呕吐等等,是诊断的要点,当留心询问观察。另外往往夜半阴阳交接之时少阳病症状也明显,此则或与厥阴相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64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