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瑾明教授壮医特色学术成果:脐环穴研究及应用
2024
04-08

黄瑾明教授壮医特色学术成果:脐环穴研究及应用

脐,壮医称作“塞能”,壮文为Saejndw,又称肚脐、脐中、气舍、维会,是人体体表的一个特殊结构,是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而逐渐形成的瘢痕组织,是人体唯一自然存在的瘢痕。1.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对脐环穴的定义和定位壮医对脐极为重视,认为脐位居腹部中央,是人体人部与地部的联络站,是体内道路系统的一个特殊网结,与全身各脏腑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壮医学把脐部分为天、人、地三部,脐水平线以上为上部,上部为天;脐水平线为中部,中部为人;脐水平线以下为下部,下部为地;认为天、人、地三部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组织相通应。壮医脐环穴是壮医针灸中独具特色的特定穴,分为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两大类穴位群,均位于脐周。在定位时,根据脐的形状,以脐窝的外侧缘旁开0.5寸做一圆环,称脐内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内环穴,临床习惯取八个穴位。若以钟表位,把脐内环当作一钟表,以脐中央(神阙穴)为钟表表盘的中心,分别在12小时、1.5小时、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9小时、10.5小时八个点上取穴,壮医习惯称脐内环八穴。脐外环穴以脐窝的外侧缘旁开1.5寸做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统称脐外环穴,一般取上、下、左、右即12小时、3小时、6小时、9小时共四个穴位,壮医习惯称脐周四穴。2.壮医脐环穴应用简介壮医认为,脐是人整体的缩影,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脐部均有相应的投影,犹如一个正立位的胎儿。脐既是人体的“微诊系统”,又是治疗全身疾病的“窗口”,分为天、人、地三部,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相通应,临床常取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可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平衡,具有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作用,可治疗全身多种疾病。3 .壮医脐环穴治疗溯源自古以来,中医常把脐作为敷贴和灸灼疗法的特殊治疗部位,但肚脐都是只灸不针,针灸经典《针灸甲乙经》就指出“脐中禁不可刺”。壮医对脐有独到的认识,认为脐不但可以灸灼,而且可以针刺,甚至还把脐作为常规的针灸穴位。壮族民间历来广泛流传着用肚脐治病的方法,不仅目前民间壮医还在应用,而且还有文献记载。例如,1934年任广西省公立南宁医药研究所教师的刘惠宁(字六桥,号潘初)先生(前国医馆理事、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的老师)在其《六桥医话》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尝见一童子患风搐,一妇人教捉竹丝鸡置尾敷于童子脐上,鸡则自用力坐实,放手逐之不去,似甚畅美,不能相舍之状,又似电之相吸者然,少顷童子抽搐不作,而鸡去矣。”现存第一部以壮医命名的著作《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也有“脐周四穴”的描述。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壮医临床奠基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黄瑾明带领团队深入壮族民间,挖掘整理肚脐疗法并进行临床观察验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壮医脐环穴理论体系,并在其编著的第一部壮医针灸专著《中国壮医针灸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脐环穴穴名。黄瑾明还将针灸脐环穴作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首选手段,治愈了大量患者。(节录自《壮医针灸学》)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