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传承的核心是中医思维
2025
11-27

中医传承的核心是中医思维

中医的精华在于思维,中医的思维方式决定技能强度、理论高度和成才速度。所以一所好中医药大学,不仅仅是教学生专业知识,而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如何思考。

        —– 杨俏田

古人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认为“万物皆规律,知法方可入”。

我之所以与同道探讨思维方法,是因为方法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功夫。用现代话概括,谓之“思路决定出路”。

中医传承,就是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结合上的传承,它是漫长的,在其历练和醒悟过程中,有的人成长的快,有的人成长的慢,有的人却差的很远,其主要原因是其思路与方法的差异,也就是中医思维的差异。

什么是中医思维? 国医大师禤国维讲,“思维模式就是将零散的、无序的、经验智慧、片段知识进行抽象化、框架化、标准化、系统化,通过反复的实践,形成固定的思维格式,再经后人的不断改造、发展,形成知识链,以利后人准确学习,长久传承”。

什么是中医思维?它是指中医师在认识、思考和处理疾病的方式。不同思维模式的中医,在对信息的接收、储存、筛选、分析、综合、整理、判断、提出解决方案等整个过程中,都可能有所不同,临床上中医大夫针对同一患者开方,可能是百人百样,甚至截然相反。因此,统一思维模式和框架,是临床急待解决的难题,因而,不论任何专业,思维是一种力量,思维优势将是唯一能持久的优势。

在中医的宏观思维中,有天人合一、藏象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有阴平阳秘,和“致中和”的调理特色,有勿待“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治未病”理念等。

在中医的微观思维形式中,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模糊思维、经验思维、动态思维、惯性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新思维、预判思维等

不论是宏观思维,还是微观思维,这些思维形式在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疾病的不同阶段多相互运用。这一应用,既是思维形式的前后相随、互相转化的的纵向联系,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横向联系,实际上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应用。只有具备了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才具备了当一名好中医的潜能。特别要注重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思维。

2019年,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强化中医思维培养”被写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部分,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而这一规律,就是中医思维。

长期以来,中医个体的思维方式各人各样,并不规范。中医学科群体的思维方式并不清晰和统一。要寻找中医思维发展的优势,要丰富发展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涵,就要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个宏观与微观的范式。这一范式的特点是“守正创新”。

我的50多年的从医感悟是:“学医不懂法(方),处处都犯傻。”“学中医不得法(方),到老一场空”。因此,寻找一种既守正又创新,既简单又实用,既便于操作,又便于推广的接诊方法、四诊方法、辩证方法、论治方法、思维方法、组方选方方法,治未病方法,是我从医40余年的愿望。

今天我在这里摘录部分名医的关于思维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悟出些什么。

中医思维,关健是去粗取精

                                                          —-仝小林

当今中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是中医西化、退化的病根。我们大声疾呼:要千方百计回归中医,回归中医的核心就是回归中医的思维,就是回归中医的灵魂。

                         —- 马有度

中医的传承,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学术思想,再次是具体经验。三者都很重要,然有高中低之分,所谓授人以渔,就是要建立思辨能力。

                         —- 李士懋

思维模式是对思维活动的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即用最精炼的语言勾画出该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的框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它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灵魂。因此,抓住了模式就抓住了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抓住了基本的规律和特征。

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魂,是中医精神的基因,是中医独特的精神标志。

                          —- 王 琦

认知模式决定思维方式,诊疗模式决定临床思维与治疗方式的选择,没有符合中医学基本理念诊疗模式的临床指导,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中医临床思维。

                          —- 费开扬

学中医是学什么?教中医是教什么?中医传承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医思维—中医和中医的差距是什么,是中医思维。好中医,必然是因为有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和方法。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