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刘渡舟认为,应该这样认识和学习《伤寒论》里的一百一十三个方子
2025
11-22

刘渡舟认为,应该这样认识和学习《伤寒论》里的一百一十三个方子

刘渡舟一辈子死磕《伤寒论》方子,为啥最怕人乱用经方害家人

刘渡舟这个人,说白了,在中医圈子里就是那种钻牛角尖钻到黑到底的那种人,年轻时候在北京的小屋里,冬天手冻得通红,一本《伤寒论》翻得纸角都卷起来,边上放个搪瓷缸子,凉茶喝完了都顾不上倒,屋里书比被子多,时间一长,周围人都晓得了,这人是跟张仲景较劲去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他对《伤寒论》那一百一十几个方子,态度很轴,嘴上老说一句话,差不多意思就是:仲景这一方一味药,都是拿命换来的经验,不是给后人当感冒冲剂喝着玩的。

有学生问他,这么多年研究下来,有啥“捷径”没有,他摆摆手,说啥捷径哦,先把每个方子的主证背烂,背到半夜醒过来都晓得桂枝汤主啥,麻黄汤主啥,再说别的。

他讲课的时候很有画面感,一块黑板划六条线,“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粉笔灰掉一地,手上全是白的,他一点一点写主证: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太阳伤寒,恶寒、无汗、身痛;少阳口苦、胸胁满、喜呕。

他经常来一句,换言之,你先把“主矛盾”认清楚,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症状,慢慢再去抠。

他对“主证”两个字是死心眼。

诊脉看舌没说几句,就开始追问病人:你是怕冷还是怕风,你是口苦还是口淡,你是想吐还是只恶心不吐,有时候家属插嘴,他还要再确认一遍,生怕搞混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学生在旁边不太理解,他就举那个很扎心的例子。

那是他中年时候听来的事,一个有名的老中医,年轻时也爱研究经方,自信得很,家里孙女发温病,长疹子,高烧,脸红得吓人。

那天晚上八点多,全家人围在床边,老爷子一摸额头,一看身上出疹子,就说是“表虚”,顺手就开了桂枝汤,捣鼓着熬药,药一喂下去,孩子开始烦躁、抓人、乱蹬,脸越烧越红,半夜两三点,人没了。

后来旁边懂一点的医生给他分析,是热盛,你再用桂枝那种偏温的方子,等于是火上浇油,这种事一发生,家里人怨不怨他,不好说,心里疙瘩肯定有。

刘渡舟每次说到这,声音就压得很低,只丢一句:经方是双刃剑,对证,一两剂人就缓过来,不对证,正气先给你打没了。

他还爱念那两句老话,“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学生觉得太吓人,他说,吓一吓好,省得你们以后乱抓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他对学生是另一套,讲兼证、变证、挟杂证的时候,画起病程时间线来,一天一天往下推:第一天太阳,发热恶风;第三天你乱汗一把,表邪没解,里头又郁住,症状一变,这就叫变证,他说,这时候你还拿着原来的桂枝汤不撒手,就有点轴过头了。

他会突然停一下,问底下人:听懂没?

没听懂的再说一遍,不嫌烦。

他也会提起小建中汤、抵当汤这些“挟虚挟实”的方子,说同样一个外感,瘦得跟火柴棍一样的和胖得像个皮球的,你敢开一个方?

他反复念叨,因人制方这句话,不晓得被他叨叨多少次,学生听得耳朵起茧子,可临床一有棘手病号,脑子里第一反应还是他这些碎碎念。

他这辈子,说好听点是学问大,说直白点就是把自己往经方里埋了,很多误解也有,比如有病人一听他专攻《伤寒论》,以为他就会那一百来个方子,别的不会,家属在走廊小声嘀咕,说不准是个“老古董派”,后来看着病人两三剂药退烧、睡得着,态度马上又变了。

外人怎么看,他其实不太在意,方子对不对证,病人能不能好,他心里有一杆秤,不晓得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这样死磕一本书一百多个方子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