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药苦口,还有复杂的经络穴位,觉得中医既神秘又难懂。
其实,只要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中医药知识后,就知道这门古老的医学并不神秘,只是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用户或患者,只要相信它能留传几千年就必然有存在价值就好。
一、传统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一位中医医生很形象的说中医看病就像侦探破案,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线索。
望,就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
闻,不仅是闻气味,还包括听声音。
问,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睡眠等情况。
切,就是切脉,是中医们比较倚重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式,即医生用手指触摸就诊者的脉搏,根据脉象判断有无疾病,如有疾病,内在变化情况如何。
通过上述方法找到的线索,就能判断患者身体里哪里出了问题,就像侦探找到案件的关键一样。
舌苔是人身体的一个重要信息集成部位,中医通过对其不同颜色和形态的分析,能初步判断就诊者身体相关器官的健康状况。
比如,正常的舌苔是淡红舌、薄白苔。
如果舌苔发黄,可能是体内有热;舌苔发白且厚腻,往往是体内有寒湿。
实例:有位患者总觉得自己浑身没劲儿,还腹胀。
医生一看他舌苔白腻,再一问平时喜欢吃生冷食物,结合脉象就判断他是脾胃虚寒,湿气重,开了温脾祛湿的方子,吃了几副药就好多了。
二、什么是“上火“?
在中医里常说的“上火“是指体内阴阳失衡后出现的”热症“。
很多人一有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就说自己上火了,然后随便吃点降火药,结果是部分人症状可能减轻,部分人症状不但没减轻,甚至还会加重。
这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中医的诊断,没有准确的区分实火和虚火。
实火就像干柴烈火,来势汹汹,患者往往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这种情况可以适当用一些清热泻火的药。
虚火就像文火慢炖,比如有些人经常熬夜后出现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这是阴虚导致的虚火。
要是还用清热药,反而会伤了身体正气。
就像一些人平时爱喝的菊花茶,有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的作用,适合实火导致的目赤肿痛。
而枸杞能滋补肝肾,对于阴虚的人,可以用枸杞泡水,起到滋阴降火的效果。
不过具体怎么用还是要根据个人体质,由正规医生来判断和指导使用。
个人如不懂医,千万不要随意尝试!
三、中医对所谓“亚健康“的认识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导致身体处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
在中医看来,所谓的“亚健康“就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
仅就上述情况的调理而言,中医有很多有效的方法。
首先是起居有常,尽量不熬夜,晚上11点前入睡,顺应自然规律。
其次是饮食调理,比如熬夜后可以喝一碗小米山药粥。
小米能健脾和胃,山药可益气养阴。
其实正规的西医和中医都没有亚健康状态一说,在中医看来,人体任何的不适都是身体对我们的警告,亦或者说健康的报警。
阴阳平衡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种种不适,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中其实就已经属于病态了。
四、中医的阴阳五行概念
不少人都对中医有误解,觉得阴阳五行属于落后封建的东西,中医并不能算科学的医学,主要原因是人们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不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实证。
阴阳五行其实才是我们老祖宗最大的智慧,也是中医最科学的地方。
中医的很多智慧,都藏在生活细节里。
如有的人有时生气,气得胃痛、蛋痛之类的,在中医理论中都能找到原因。
就像老祖宗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以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从一开始就带着东方哲学的浪漫。
说到中医基础理论,很多朋友都觉得晦涩难懂,特别是阴阳鱼图案在其他许多神秘场合中的频繁出现,加重了这一认知。
但恰恰是我们的老祖宗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顺应,总结出了:白天是阳,夜晚是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等规律。
这种科学的认知既古老也超前,也许若干年后人类的认知水平提高以后才能更好的解释吧。
中医通过对人体相关部位的分布和作用,按阴阳、五行进行分类和辩证,找出了运行规律和病理;通过对各种药材等物质按阴阳、五行进行属性分类和灵活运用,有效地解决了国人几千年来的治病救人问题。
某医生的实证:有位程序员总在凌晨三点胃痛,去看中医。
医生一看他舌苔少,经脉细数,结合其熬夜耗阴的生活习惯,就知道他是阴虚阳亢,通过服用相应的中药,很快治好他的胃痛,并通过告诉他阴阳平衡道理让他调整作息规律,他的身体状态不久也达到了良好水平。
阴阳五行不是玄学,无数的中医中药宝典构成的体系已相互映证。
木对应肝脏,就像春天出芽的树木,主疏泄;火对应心脏,象征热烈的阳光,主血脉;土对应脾胃,是孕育万物的大地,主运化…各属性间相生相克相侮的关系,恰恰反映了万千世界物质的矛盾对立和统一。
就像有人情绪低落,吃不下饭,舌边有齿痕,这就是典型的木克土,也就是肝气郁结,影响了脾胃功能。
老祖宗用阴阳五行的属性来概括人体,来类比五脏六腑,其实就是最大的科学。
实火和虚火本质上就是阴阳失衡的不同表现。
实火是阳盛,就像锅里的水烧干了需要加冷水;虚火是阴虚,好比油灯,没了灯油,得补充。
菊花能清湿火,但如果是熬夜后咽干口燥的虚火,单喝菊花茶就降不了,还得用枸杞配麦冬才算是对症下药,才可能药到病除。
近代以来,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特别是关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科学性的论战太多,本人作为一个相信中医的门外汉,无力参与,但我深信一点,无数的实例表明,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仅凭传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就能深谙肉眼不可见的人体内部器官的健康状况,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
就我自己来说,这大半生大大小小的病也生过不少次,一些病是经过西医治疗的,另一些病是通过中医治疗的,感觉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一般人难受的中药之苦,我不觉难;而熬中药过程中产生的气味,一般人觉得难闻的,我多半会觉得很好闻,甚至对部分药香有亲切感。这点不求多少人有同感,只要大家对中医有个正常认识就好。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91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