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一个很聪明的“代偿机制”,当关节在某一个方向上活动受阻时,它会寻求其它方向上的“突破”,借此来完成动作指令,比如脚踝功能不足的个体,在下蹲时双脚脚掌会“不自觉”的向外打开,呈“外八字”,即下蹲的过程需要踝关节向前折叠,当此能力不足且下蹲的动作需要继续完成时,脚踝就不得不向外寻找空间,“外八”的脚就出现了。当然,外八的双脚意味着“失去控制”或者“能量丢失”,对于训练经验不足的个体而言,下蹲时双脚外八的幅度越大,足弓越倾向于降低、膝盖更容易内扣、髋内收,一般建议外开10-15度左右,当角度越来越大时,两个脚掌之间的联系越小,越不容易维持下肢的稳定。髋膝踝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根弹簧,下蹲时髋部、膝盖以及脚踝共同形成了一个“被压缩”或者说蓄势待发的弹簧,而脚踝的位置正处于整个弹簧的底部,越努力维持脚掌在正前方的位置,下肢力线也就更“对齐”,弹簧则更有力,相反,外八的脚掌将削弱弹簧的弹性势能。以上,外八字脚的形态虽然发生在足踝处,但其影响的是整个下肢力线,因此,在改善的过程中也应该照顾整体,在具体的动作模式中进行“修改”和“调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纠正的共识,即“在局部强调方向,在整体中强调排列”,积极引导向外旋转的髋-膝-踝一线整体向内转动,并在下蹲的动作模式中适应新的位置变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08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