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过敏性鼻炎的经方治疗
2025
09-21

过敏性鼻炎的经方治疗

 本文是用Deepseek对张立山教授著作《经方夜话》中的第二章(经方医病)第三节(过敏性鼻炎的经方治疗)的总结与归纳。

核心摘要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经方(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为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文章指出,该病的核心病机是“外邪里饮”,即外部风寒等邪气侵袭,体内阳气不足(尤其是中焦脾胃)导致的水饮内停。临床治疗绝非简单抗过敏,而是基于六经八纲辨证,辨别病邪所在层面(太阳、少阴、少阳、阳明、太阴)及其组合关系,选用相应的经方组合,疗效显著且注重整体调理。 

一、过敏性鼻炎的病机特点 

作者从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机: 

1. 经典溯源:通过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四条关键条文,得出结论:

·体质基础:患者多为“中寒家”,即中焦脾胃阳气不足之人。

·直接病邪:寒湿或水饮壅塞机体。

·病位:病在表(太阳经),根在里(太阴脾)。

相关条文:

1)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2)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3)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象思维分析:

· 风象:症状发作突然、变化快、伴瘙痒(鼻痒、眼痒),类似自然界风的特性。

· 水饮象:流出大量清水样鼻涕,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

3. 六经八纲辨证:

· 核心病机:外邪里饮证。即外部有风寒(表证),内部有水饮(里证)。

· 常见病位:最常见为太阳(表阳)与太阴(里虚寒)合病,或少阴(表阴)与太阴合病。

· 传变与兼夹:

· 伴眼痒、耳痒等,为兼少阳证。

· 鼻涕变黏、变黄,为水饮郁而化热,兼夹阳明里热。  

二、过敏性鼻炎的六经辨治 

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介绍了根据六经辨证的用药思路,并辅以真实医案验证。 

(一)单经病变(较少见) 

1. 太阳病(表阳证,营卫不和):

· 特点:汗出、怕风,遇风发作,鼻涕不多。或伴胸闷。

· 主方:桂枝汤(调和营卫)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平喘化饮)。

· 另一类型:身痒明显,无汗或汗出不畅。

· 主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小汗,祛风除湿)。

2. 少阴病(表阴证,阳气虚衰):

· 特点:怕冷严重(尤其下肢凉),精神不振,脉沉细。

·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散寒化饮)。 

(二)多经合病(最常见) 

1. 太阳太阴合病(外寒内饮):

· 特点:清水样涕量多,遇冷加重。

· 主方: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代表方);若鼻涕变黏黄,为饮郁化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2. 病涉少阳(半表半里):

· 特点:除鼻部症状外,伴有眼痒、耳痒、咽痒、口苦等少阳证。

· 常用合方:

· 太阳+少阳:柴胡桂枝汤;

· 太阳+太阴+少阳: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

· 少阴+少阳: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

3. 病涉阳明(里热):

· 特点:鼻涕黏稠或色黄,小便黄,口干。

· 治法:

· 在小青龙汤等方基础上加生石膏、薏苡仁等清阳明热。

· 若为湿热内蕴复感风寒,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麻杏苡甘汤。

三、关键临床要点与启示 

1. 辨证重于辨病:治疗的不是“过敏性鼻炎”这个病名,而是“外邪里饮”这个证型。同一疾病,因患者体质和症状不同,方药完全不同。

2. 表里同治:治疗的关键在于 “解表”与“化饮” 同时进行,只抗过敏(相当于只解表)或只健脾(相当于只治里)都难以根治。

3. 鉴别表阳证与表阴证:这是取效的关键。太阳病(桂枝汤、麻黄汤类)患者正气尚可;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类)患者阳气已虚,必须加用附子等温阳药才能奏效。文中医案多次强调了这一点。

4. 病情转阳为佳兆:治疗中,患者从流清稀涕变为流白黏涕或微黄涕,往往是体内阳气来复,病邪由阴出阳、趋向好转的表现,此时调整方药清解余热即可。

5. 整体调理:经方治疗的优势在于通过纠正患者“阳虚水饮”的偏颇体质,达到减少复发、长期稳定的效果,而非单纯抑制症状。 

总结 

该文成功构建了一个以“六经辨证”为框架、以 “外邪里饮”为核心病机、以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为武器的过敏性鼻炎中医诊疗体系。它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精确辨证,使用经典方剂或合方,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并改善体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和“治病求本”的智慧。


小编简介:刘硕,主治医师,中医硕士,本科及硕士均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年于重庆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进修学习。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肺结节、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对颈椎病、失眠、便秘、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肿瘤患者术后调理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研究;临床多用经方与民间验方治疗疑难疾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