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经方“真武汤”合李可大师“三畏汤”治疗胃溃疡伴双下肢颤动无力痊愈医案
2025
07-27

中医经方“真武汤”合李可大师“三畏汤”治疗胃溃疡伴双下肢颤动无力痊愈医案

一,一般情况

2024-9-8

刘某,男,43岁,农民,中等个子,偏胖体型,性格内向.体力透支劳动者。

主诉:反复发作胃疼,胃胀,反酸烧心五年伴双下肢颤动无力一年

二,现病史:

五年来,反复发作胃疼空腹甚,嗳气,反酸烧心感,平素服用多种西药病情控制尚可。曾住院三次。

住院诊断:十二指肠溃疡,贫血,高脂血症

去年以来上症发作频繁,自服药物控制不住。住院治疗,出院后西药种类增加。控制不良。又伴发双下肢轻度凹陷型水肿,动辄不由自主打颤,双腿无力,不能支撑身体,欲扑倒在地,或者紧抓身边门框,椅子,路边树木。

已经三年未上班。家属担心,经妻引诊,来寻中医治疗,控制病情。

三,追诉: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低血钾,糖尿病及其他病史。早年在外打工,体力透支,饮食不规律,有饮酒史,酒量一般。爱吃辛辣刺激食物,凉东西。

平时候血压偏低,近几年胃溃疡发作,血压100/65mmHg左右。上证发作时,头晕,想出汗,心慌。

平时头时轻微疼(遇风明显)吃饭胃口一般,时胃胀,口不干不苦,饮水不多。睡眠正常,精神困倦。大便软,时有黑便。一日一次。全身怕冷,近日天还不冷,已经穿了冬装。出汗不多,春秋冬都带帽子。面色气色差,容易上火,心中烦闷,时有口腔溃疡。胃怕冷,不能吃凉东西,辛辣刺激食物。

舌胖淡暗,唇暗紫,苔薄黄,欠润泽。右脉弦细,左脉濡。

四,中医诊断:胃痛,颤证

五,中医证型:脾肾阳虚,湿瘀交阻。

六,中医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通络止痛。

七,遣方:《伤寒论》真武汤,李可大师三畏汤加减。

八,处方:(治疗经过)

茯苓30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白术30克,淡附子12克,炮干姜9克,大枣3枚,吴茱萸6克,黄连6克,炙甘草12克,红参9克,三七6克,五灵脂9克,炒蒲黄9克,公丁香9克,郁金9克,香附9克

六剂,水煎服,日一剂,日分三次服。观效。

嘱,保持性格开朗,避免受凉感冒,忌生冷,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告知,患者平素体质透支,胃溃疡迁延日久,营养吸收差,有便血史,贫血,病情有渐进加重趋势,需保持乐观情绪,规律饮食,少吃多餐,出门避免摔倒。以防意外。病人恐惧感消失,表示积极配合治疗。耐心等待效果。

2024-9-16

六剂尽,复诊诉,精神心情好了很多,面色泛红。双腿有点力气,无水肿。能走长距离路了。但是仍然颤动,怕冷。食欲大增,无胃疼,无黑便。但是仍反酸,嗳气,想喝水。

效不更方,上方加肉桂6克,半夏9克。继给十剂,两日一剂。水煎服,观效。

三诊复诉:服药后上火,溃伤溃疡复发。口干,喝水多,但是精神状态很好,双下肢感觉不太怕冷,更有力量了,颤动明显减轻。有温度了,不想戴帽子。无反酸,仍有轻微烧心感,愿意和朋友交流,说话多了起来。头没晕过。

法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中引火汤方义。加熟地12克,川牛膝12克,巴戟天,麦冬12克,黄连加量9克,减淡附子为9克,

2024-10-7

六剂尽,患者独自一人复诊。不好意思微笑着说。想停几天吃,胃无明显不舒,双下肢有了力量,不怕冷,无震颤。想出去干活挣点钱。

我说,再坚持一下,考虑患者最近几年未上班,病情逐渐稳定,给四诊方六剂,分十八包,一日一包,水煎服。固效。后停药,

送单方一首:麦面粉拌适量十三香调料粉,干锅文火炒黄,储存,每日用盐开水调糊状吃一次。桂附地黄丸一次八丸,一日三次,吃两周,停一周,连续吃俩月停。

并继续调整饮食结构,保持乐观心态。但是不要着急外出挣钱。(胃病患者外出一日三餐全部餐馆吃,难免不合适胃口,再次损伤脾胃)

前几日其妻路过诊室特来询问,患者病情稳定,想外出打工。可以去医院复查吗?

我说,不要做胃镜了,病情稳定,饮食调节好,胃溃疡是可以恢复正常的。要做过一年体检一下也行。

外出打工,尽量能自己做饭最好……

(生活很难,健康和付出往往成反比,无解,只能目送其妻,心里祈祷他千万别再复发了)

九,中医治疗思路

1. 初诊:患者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多年,新发双下肢颤动无力,水肿。结合舌象(舌胖淡暗,苔薄黄,欠润泽)、脉象(右脉弦细,左脉濡)及症状(全身怕冷、胃怕冷、大便时有黑便等),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瘀交阻。脾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水湿内生,阻滞气机则胃痛、胃胀;

阳虚不能温养肢体,故全身怕冷、双下肢无力;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所以唇暗紫。治疗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通络止痛为法。

选用真武汤温阳利水,以改善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状况;李可大师三畏汤加减旨在散寒止痛、调和寒热、活血化瘀,针对湿瘀交阻及中焦气机不畅。

2. 复诊:患者服用六剂药后,精神心情改善,双腿有力且水肿消失,说明温阳利水、温补脾肾之法初显成效。但仍有颤动、怕冷,且出现反酸、嗳气、想喝水等症状,在原方基础上加肉桂温补肾阳,加强温阳之力;加半夏降逆止呕,以改善反酸、嗳气症状。

3. 三诊:服药后出现上火、口腔溃疡复发、口干等情况,表明温阳药物稍显过度,患者虚火上炎。此时双下肢症状进一步改善,说明治疗方向正确,但需调整用药以兼顾滋阴降火。

此时借鉴陈士铎先贤引火汤方义,加入熟地、川牛膝、巴戟天、麦冬滋阴降火、引火归原,黄连加量增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减淡附子剂量以防温阳太过,综合调理使阴阳平衡,巩固治疗效果。

十,用药分析思路

1. 真武汤:方中淡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君药,针对患者脾肾阳虚的根本进行治疗;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辅助君药温阳利水;芍药利小便以行水气,柔肝缓急,防止附子燥热伤阴,生姜温散,助附子温阳,合苓、术宣散水湿。

2. 三畏汤加减:炮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助附子增强温阳之力;黄连苦寒,与吴茱萸相伍,辛开苦降,调和中焦寒热,针对患者既有胃寒又有虚火的复杂情况;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红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改善患者久病体虚、精神困倦;三七、五灵脂、炒蒲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久病血瘀导致的疼痛;公丁香、郁金、香附理气止痛,调理气机,缓解胃胀、胃痛等气滞状态。

3. 随证遣药:肉桂引火归原,加强温补肾阳的作用,使虚火下潜;半夏降逆止呕,改善反酸、嗳气;熟地、川牛膝、巴戟天、麦冬滋阴降火,引火归原,解决患者虚火上炎导致的上火、口腔溃疡等问题;增加黄连剂量,增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应对上火症状 ,减少淡附子剂量避免温阳太过。

十一,治疗总结

1. 治疗过程:本案例患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心理情绪低沉不稳定。初诊以脾肾阳虚、湿瘀交阻为辨证核心,采用真武汤合三畏汤加减治疗,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调和中焦。随着治疗的推进,根据患者症状的变化,不断调整用药。复诊时针对仍存在的症状和新出现的表现,如颤动、怕冷、反酸、上火等,分别采取加强温阳、降逆止呕、滋阴降火等措施。

2. 预后分析:

胃溃疡除了药物治疗,还要从患者进行了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指导。嘱咐患者保持性格开朗、避免受凉感冒、忌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少吃多餐。大多数预后良好,可以痊愈如常。

上下肢水肿,颤动,贫血,纯属于病久伤及正元气。急需参附投入,挽回余地。

考虑到患者经济状况和病情稳定情况,给予了经济实用的巩固治疗方案,麦面粉炒黄调糊食用、服用桂附地黄丸,并建议患者不要着急外出打工,以免因饮食问题再次损伤脾胃。

半年后患者病情稳定,通过中医治疗和康复指导,为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也算干了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希望他乐观,规律饮食,不再复发。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医案中记载了各种不同的真实病症、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法,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疾病的特点、治疗难点及应对方法,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即使是一些疑难病症或罕见病的医案,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拓宽视野。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调配,请咨询专业医师!

午安,诸位!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