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属于中医学“痞证”、“胁痛”、“痰证”、“肥气”、“湿阻”等范畴,源于平素饮食无度,多逸少劳。《素问·痹论篇》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脾主运化、升清,若摄食无度,可致脾之运化失调,水津难布,精化成浊,痰湿内起,瘀滞于肝而发病。故脾虚痰瘀为本病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调理脾虚为本,肃清痰瘀为标,标本同治,方可奏效。可予以健脾益胃、化痰祛湿、升清泌浊之药。二陈丸加味方中陈皮理气燥湿,通气消痰;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生姜能助陈皮、半夏行气消痰,还可除半夏余毒;茯苓健脾渗湿,燥湿祛痰;山楂排腻防积,健胃消食;辅以荷叶、乌梅、甘草、丹参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陈皮可降低血清ALT、AST水平;丹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胆固醇含量,减轻脂质沉积,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茯苓可促使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姜半夏、生山楂等有助于加速脂肪代谢,调节血脂水平。2、慢性咽炎: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部异物感或干咳少痰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也是现代医学的疑难病症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前贤多从肺阴不足,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论治,或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或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或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治之,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有许多患者在临床上症状不能尽除或效果不佳。现代人们多食厚味辛辣,烟酒过度而致脾虚湿滞,痰阻不化,虚火挟痰则喉痹由生。二陈丸源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陈皮、茯苓、半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调理表里,主治痰饮;杏仁苦温宣肺,质润以止咳化痰,桔梗主开宣肺气,清咽利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二药一升一降清肺气;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健脾化痰,理气和中利咽之效。临证时恪守“宣肺化痰、利咽止咳”的基本治疗方法,因人、因季节而异,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可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服用时应注意平时饮食的局部护理, 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清淡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烟酒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提高自身整体免疫力;避免接触粉尘、有害气体、刺激性食物、空气质量差的环境等对咽黏膜不利的刺激因素;避免长期过度用声;尽量避免接触导致慢性过敏性咽炎的致敏原。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脂升高的一组代谢紊乱性疾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病名,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痰证”、“湿证”。本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聚湿生痰而成,故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痰湿内阻。二陈丸是中医治疗痰湿内阻的著名方剂,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辩证加减,用于治疗高脂血症,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能和胃燥湿化痰,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具有升清降浊之功,茯苓健脾渗湿,脾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一则取其助半夏、橘红以行气化痰,山楂善消一切肉食油腻之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单味中药如:泽泻、山楂、郁金、丹参、决明子、首乌等均有改善脂质代谢,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抑制胆固醇、甘油三酯内源性合成,促进体内胆固醇排泄,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丹参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尤为显著,山楂能提高卵磷脂对总胆固醇的比例,减少脂类物质在器官上的沉着,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结合个体因素有针对性选择单味有明显降脂效果的中药配伍共同调节脂质代谢,故而获得较好的降脂效果。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68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