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儿个用大白话,好好唠唠古中医里超厉害的 “一气周流”,讲讲为啥说黄元御的这个思维特别先进,还把六大流派的精髓都融进去了,顺道也给大家简单说说这六大流派的特点及代表性方子。 一、先从“五脏藏神”说起——情志和身体咋挂钩 中医老早就说“五脏藏神”,啥意思呢?就是咱们的五脏,可不单单管着身体的生理功能,还藏着人的情志、思维。咱们一个一个说: (一)肾(对应太阳寒水 )—— 人体的“能量大仓库” 肾就像人体的“能量大仓库”,藏着先天带来的精气和元阳,管着咱们的“志”,也就是长远的志向、对安全感的需求这些。它最核心的功能是 主收藏 ,把人体宝贵的精华物质,像先天之精、生成的气血等,都妥善地收纳、封藏起来,让它们能持续为生命活动提供根基。 肾还主智,咱们的聪明才智和肾的功能密切相关。而且,恐和惊这两种情绪是伤肾的。您想啊,当人处于惊恐状态时,就会下意识地蹲下。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恐和惊会影响肾的收藏功能,这个时候,人体的“志”受到强烈撞击,大脑里一片慌乱,只剩下本能反应。在惊恐的瞬间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肯定啥都说不出来。而蹲下这个动作,其实就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的是尽量保住肾气,减少惊恐对肾的伤害,维持身体内元气的稳定。 比如说,平常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满心期待着成功,像在盖一栋梦想的房子,一砖一瓦地努力着。好不容易完工了,却发现房子因为各种原因不符合预期,甚至完全失败了。这时候,心里的 “志” 一下子就像掉进了冰窖,产生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会让肾的收藏功能仿佛被冻住了,体内的气机运行也跟着堵住。一旦身体内部气机不畅,抵御外邪的能力就会下降,就好比城墙出现了缺口,外界的风寒暑湿等邪气很容易趁虚而入,导致生病。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人,在经历重大失败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有的长出白头发,有的甚至大病一场,这就是因为失败带来的情志冲击,影响了肾的正常功能,进而破坏了身体的平衡。 要是心里有个念头,一直没实现,尤其是和未来规划、心里踏实不踏实有关的,肾这儿的“志”就被憋住了。这时候,肾掌管的寒水之气就容易冻住、不流动了,人就可能觉得腰膝发冷、没劲儿,精神也萎靡不振。这和张仲景伤寒派关注的“寒邪致病”能接上,寒邪最容易伤肾这个“仓库”,把正气给困住。 (二)心(对应少阴君火 )—— “君主之官”管神志 心为“君主之官”,在人体中犹如一国之君,起着主宰作用,对应少阴君火。心火,乃是人体最为基础的火,它有着独特的节奏。 这个节奏并非随意而来,而是依据五脏各自的需求,在大脑中以电讯号的形式形成相应意识,进而刺激产生。心火节奏的好坏,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其一,血的质量。血液就如同运输营养和能量的“快递员”,优质的血液能为心脏及全身脏腑提供充足的养分,保障心火节奏平稳。若血的质量不佳,比如血虚或血中杂质过多,就像“快递员”自身状态不好或运送的货物有问题,会影响心火正常节奏。 其二,心音。心音就像是心脏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信号”,它反映了心脏接受各种讯号的情况。正常的心音规律而有力,表明心脏能良好地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各处的信息,从而维持心火节奏稳定。一旦心音出现异常,如过强、过弱或节律不齐,意味着心脏接收讯号可能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心火节奏。 其三,对信号的总结是否完美。心脏需要综合分析来自身体各脏腑的各种信号,以调整自身节奏。若总结信号不完美,就无法精准地依据五脏需求调节心火,会导致心脏供血出现偏差。 心脏供血状况直接关乎各个脏腑的功能。充足且稳定的供血,能让各脏腑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正常发挥功能,各脏腑之“神”也得以正常展现。而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又会统一反射回来,经过整合浓缩,最终体现出心神。心神正常,人体才能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情志舒畅。所以说,心火的节奏,通过影响心脏供血,在维系人体各脏腑功能及心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是心里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比如特别想要啥没得到,急得慌、心里空落落的,就会打扰到心这个“君主”掌管的君火。心火要么烧得太旺,让人睡不着、心慌;要么虚飘飘的,没力气,这就和叶天士温病派说的差不多。温病派就盯着温热的邪气(包括情绪上火),这些邪气最容易扰到心神,把身体里的阴液(就像身体的“雨露”)给耗没了。 (三)肝(对应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 疏泄气机藏魂灵 肝管着“疏泄”,就是让气血、情绪顺畅流动,还藏着“魂”,和少阳相火的升发、厥阴风木的舒展有关系。它的疏泄功能,能推动全身气机运转,让气血像溪流一样在身体里畅行,也能调节情志,让咱们的情绪平稳、舒畅。 1. 少阳相火层面 从少阳相火角度看,相火以位,正常情况下,它像温和的火苗,潜藏于肝肾之间,为人体的阳气升发提供动力。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少阳相火便能顺利升发,带动全身阳气的升腾,人就会充满活力,思维敏捷。但要是心里的念头被憋住,肝气郁结,少阳相火就会被压抑。一方面,相火郁而化热,就像火苗被堵住后烧得更旺,人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气有余便是火”。另一方面,若相火长期被郁,得不到正常升发,阳气不能布散,又会出现虚寒之象,比如精神不振、身体怕冷等。 2. 厥阴风木层面 从厥阴风木来说,肝属木,应春气,主生发。若阴液充足,肝木得以滋养,就像树木得到了充足的水分,能正常舒展生长,风木之气就会柔顺条达,人体的气机也会顺畅。然而,当人长期熬夜、操心劳累过度,或者情绪长期抑郁,就会耗伤肝阴。阴液不足,肝木失养,就像树木缺水,变得干枯易折,风木之气就会内乱,出现头晕手抖、肢体麻木、烦躁不安等肝风内动的症状。朱丹溪滋阴派关注的“厥阴风木”阴虚风动,郑钦安火神派在意的“少阳相火”不足或过旺,都和这事儿有关。 (四)脾(对应太阴湿土 )—— 后天之本化气血 脾是“后天之本”,管着咱们的“意”,就是日常的想法、本能(比如饿了想吃饭 )。它就像一个“能量转化站”,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输送到全身,还能运化水湿,不让湿气在身体里堆积。 要是老有念头实现不了,心里愁啊、烦啊,脾的“意”就乱套了,消化也跟着坏事儿,湿气堆在身体里,人就没胃口、乏力、肚子胀。李东垣补土派天天研究的就是“脾胃虚了咋补”,因为脾胃一虚,整个身体的气血都没了“生产车间”,啥病都容易找上门。 (五)肺(对应阳明燥金 )—— 气之收敛司呼吸 肺管呼吸,也管“气的收敛”,对应阳明燥金。它能把呼吸进来的清气布散到全身,也能把身体里用过的废气、多余的水液收敛、肃降下去,让气机有收有放,维持平衡。 心里的念头憋久了,产生的悲伤情绪,会让肺气“消”下去(就像“悲则气消”说的)。肺气一弱,身体里的津液代谢也乱套,要么太干(燥邪伤人),要么水液堆成痰。刘完素寒凉派常说的“火热燥邪”伤肺,在这儿也能看着影子,情绪郁久了容易化火生燥,折腾肺。(注:传统六气对应里,“阳明燥金”多关联肺与大肠,脾对应“太阴湿土”,这里把肺的情志影响和阳明燥金结合,方便大家理解整体气机 ) (六)脏腑协同,情志搅局气机 这些情志和脏腑的纠缠,其实就是身体里“一气周流”被打乱了!黄元御说的“一气周流”,并非简单的平面循环,而是一个螺旋状的立体气流循环。就如同天地之间的能量循环,太阳照射大地,阳气潜藏于地下,大地受太阳照射后,能量又以各种形式升腾,如此循环往复。人体的“一气周流”类似这种螺旋状的能量循环,元气从脾胃生发,并非单纯平面式地往上走到心肺,再往下润肝肾然后回到脾胃,而是以螺旋状的轨迹,立体地在人体中循环流转。这种螺旋状的周流,使得元气能更充分地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情志出现问题,干扰了这种螺旋状的“一气周流”,就像给这个循环系统设置了障碍,导致气机不畅,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二、六大流派:各抓“一气周流”里的一段“小毛病” 古中医发展出六大流派,其实就是各位大佬盯着“一气周流”里不同环节出的问题,总结出的治病思路,咱们简单看,同时介绍各流派代表性方子,并探讨黄元御可能的改良方思维。 (一)伤寒派(张仲景 )——太阳寒水出问题 特点:“抓寒邪,救阳气”。伤寒派最关注“寒邪把阳气困住”的情况,像人受了风寒,感冒发烧、关节疼,其实就是寒邪把太阳经(人体最外层的“保护罩”)堵住了,元气周流不动。代表性方子:麻黄汤。药味: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炙)一两。特点:麻黄汤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桂之峻,又能缓和麻、杏之宣降,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为使药。全方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以开腠理、逐寒邪,使阳气得通,恢复“一气周流”在太阳经的正常运行。黄元御改良方思维:黄元御可能会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注重在驱散寒邪的同时,更关注脾胃元气的生发对解表的推动作用。或许会在麻黄汤基础上,酌加一些健运脾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等,以增强脾胃功能,使脾胃源源不断地为解表提供动力,确保元气在周流过程中,从根源上得到支持,更好地恢复元气在太阳经的运行。 (二)温病派(叶天士 )——少阴君火出问题 特点:“清温热,保阴液”。温病派盯着“温热邪气(包括情绪上火)扰乱心神、耗伤阴液”的情况,像长痱子、高热神昏,或者长期焦虑导致失眠、口干。代表性方子:银翘散。药味: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特点: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共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均为臣药;竹叶清上焦热,桔梗宣肺止咳,同为佐药;生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清热解毒,为佐使药。全方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以清除温热邪气,保护阴液,恢复心火的正常节奏及“一气周流”。黄元御改良方思维:黄元御或会强调恢复一气周流中“土枢四象”的作用,在银翘散基础上,考虑加入一些顾护脾胃、斡旋中焦的药物,如半夏、陈皮等。因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温热病易损伤脾胃之气,通过调理脾胃,可使中焦气机顺畅,有助于药物更好地发挥清热保阴作用,推动元气正常周流,使心火得降,阴液得复。 (三)火神派(郑钦安 )——少阳相火出问题 特点:“补阳气,通相火”。火神派觉得好多人是“阳气不足,相火没力气升发”,哪怕有热象,也是“假热真寒”。代表性方子:四逆汤。药味: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特点: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肾、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辛热,入脾、心、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为臣药;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为佐使药。三药合用,共奏回阳救逆之效,温补阳气,使少阳相火得以正常升发,恢复“一气周流”在肝肾间的阳气布散。黄元御改良方思维:依据“一气周流”,黄元御可能会重视在补阳通相火时,注重肝木的疏泄对相火升发的促进作用。或在四逆汤中加入一些疏肝理气之品,如柴胡、香附等。因为肝主疏泄,可调节全身气机,相火的升发需要顺畅的气机环境。通过疏肝,能使相火的升发之路更为通畅,从而更好地恢复元气在肝肾间的正常周流,达到补阳通相火的目的。 (四)滋阴派(朱丹溪 )——厥阴风木出问题 特点:“滋阴液,息肝风”。滋阴派瞅着“阴液不足,肝风内乱”的毛病,像人熬夜、操心太多,导致口干、手脚心热、头晕手抖。代表性方子:大补阴丸。药味:熟地黄、龟板各六两,黄柏、知母各四两。特点:大补阴丸为滋阴降火的代表方。方中重用熟地黄、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共为君药;黄柏、知母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为臣药;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黄、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药。诸药合用,滋阴精而降相火,使阴液充足,肝风得息,恢复厥阴风木的柔顺条达,保障“一气周流”中肝的疏泄正常。黄元御改良方思维:黄元御可能从“一气周流”整体出发,认识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阴液的补充不仅依赖于直接滋阴之品,更需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因此,可能会在大补阴丸基础上,加入党参、山药等健脾益胃之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使水谷精微能更好地转化为阴液,从而更有效地滋养肝木,平息肝风,保证元气在肝这一环节的周流顺畅。 (五)寒凉派(刘完素 )——阳明燥金出问题 特点:“清热燥,解火邪”。寒凉派认为“火热燥邪是百病之源”,不管是嗓子疼、长疔疮,还是便秘、口臭,都是火邪太旺、燥气伤人。代表性方子:黄连解毒汤。药味: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特点:黄连解毒汤为清热解毒的基础方。方中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共为佐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以清除阳明燥金所受的火热燥邪,恢复肺气与大肠之气的收敛顺畅,让“一气周流”在肺与大肠环节恢复正常。
黄元御改良方思维:黄元御会基于“一气周流”理念,考虑到火热燥邪易伤津耗气,且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在黄连解毒汤基础上,他可能会加入一些既能养阴生津又能调理气机的药物,如麦冬、杏仁。麦冬可滋养肺胃之阴,补充被火热耗伤的津液;杏仁能降利肺气,恢复肺之肃降功能,使得在清除火邪的同时,肺与大肠的气机得以顺畅恢复,促进元气在这一环节的螺旋式周流,避免因单纯清热而导致气机郁滞或阴津进一步受损。
(六)补土派(李东垣 )——太阴湿土出问题
特点:“补脾胃,化湿气”。补土派认定“脾胃一虚,啥病都来”,不管是没胃口、拉肚子,还是浑身没劲儿、爱生病,都是脾胃这个“生产车间”停工了,湿气堆在身体里。
代表性方子:补中益气汤。
药味: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炙)各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特点: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增强黄芪补中益气之功,均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使诸药补中有行;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全方合用,使脾胃得以强健,湿气得以运化,元气从脾胃正常生发,恢复“一气周流”的源头动力。
黄元御改良方思维:黄元御注重人体一气的周流循环,他可能会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一些助肝疏泄的药物,如川芎。肝主疏泄,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川芎既能疏肝气,又能行血,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升降功能,使脾胃运化之力更强,元气的生发更为顺畅。同时,考虑到湿气的排出与肺的通调水道、肾的气化功能相关,或许还会加入茯苓皮、泽泻等加强祛湿利水之品,使湿气通过三焦水道更好地排出体外,全方位恢复“一气周流”中脾胃作为源头的正常功能。
三、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把六大流派“串成一个圈”
为啥说黄元御的思维先进?因为他不盯着某一个流派的“小环节”,而是把“一气周流”当成一个完整的螺旋状圆圈!他认为人体就这一股元气,从脾胃开始以螺旋轨迹运转,转不动的地方,可能是寒了、热了、湿了、燥了、虚了,但归根到底是“周流不顺”。
比如:
– 伤寒派说的“寒邪困太阳”,在黄元御这儿,就是脾胃生发的元气,以螺旋状的轨迹运行到太阳经那儿被寒邪堵住了,得用温散的药(像麻黄汤这种经方思路,并结合其改良思维)把路打通,恢复元气的螺旋式周流;
– 温病派说的“温热扰少阴”,就是元气螺旋上升至心那儿,被火热邪气烧得阴液不够了,得用清热养阴的药(像银翘散这种温病派思路,并结合其改良思维)给元气“降温补水”,使心火节奏恢复正常,保障“一气周流”顺畅;
– 火神派说的“相火不升”,就是元气在以螺旋形态运行到肝肾那儿时,阳气不够,升不上去,得用补阳的药(像四逆汤这种火神派思路,并结合其改良思维)给元气“加把劲儿”,推动元气沿着螺旋轨迹继续上升,使相火正常升发;
– 滋阴派说的“肝风内乱”,就是元气螺旋流转到肝那儿,阴液不够,风木乱晃,得用滋阴的药(像大补阴丸这种滋阴派思路,并结合其改良思维)给元气“稳一稳”,滋养肝木,平息肝风,确保元气螺旋运行中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 寒凉派说的“火热燥金”,就是元气螺旋运行到肺那儿,被火邪烤干了,得用寒凉的药(像黄连解毒汤这种寒凉派思路,并结合其改良思维)给元气“降降火”,清除燥邪,恢复肺气的收敛肃降,让元气在肺这一环节能顺利完成螺旋式的周流;
– 补土派说的“脾胃虚弱”,就是元气螺旋循环的“发源地”没劲儿了,得用补脾胃的药(像补中益气汤这种补土派思路,并结合其改良思维)给元气“打基础”,强健脾胃,促进元气的螺旋式生发与流转。
黄元御把六大流派的精髓,全融到“元气周流”这个螺旋状的大圆圈里了!不管啥病,先看元气在哪儿堵住了、弱了,然后“缺啥补啥,哪儿堵通哪儿”,这就叫“整体观”——人体本来就是一个螺旋状循环的整体,治病得让这个螺旋转起来,而不是只修其中的某一段。
四、“一气周流”与情绪调节助力药效
在古中医的理念中,通过调整“一气周流”来恢复人体元气的顺畅运行,是治病的关键思路。而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利用情绪调节,比如引导“悲伤”情绪,能进一步增加药效。
前面提到,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悲,悲伤情绪会使肺气消耗,调节人体对气血的需求,实现对整体节奏的调控。当人体“一气周流”不畅,出现各种病症时,医生运用药物来纠正和改变身体状态,此时若能配合情绪调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的患者,在使用疏肝理气、清热降火药物的同时,若能引导其适当地抒发悲伤情绪,可使肺气消散,带动全身气机的运行。肺气的下降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就像给郁滞的气流打开了一个出口,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效地解除肝郁,清泻肝火。
又比如,对于脾胃虚弱、湿气内生的人,除了服用补脾胃、化湿气的药物,若能在生活中引导其将内心积压的情绪通过适当的悲伤释放出来,可调节人体气机,使脾胃的运化功能更好地恢复。因为情绪的调节可以让“一气周流”更加顺畅,脾胃这个“中转站”和“生产车间”也能更好地履行职责,药物便能更好地被吸收利用,从而增强药效。
所以,将“一气周流”的药物调理与情绪调节相结合,是古中医智慧中一种更为全面、深入的治疗思路,它充分考虑了人体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关系,能更有效地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五、为啥现在要懂“一气周流”和流派融合?
现在好多人看病,要么死盯着“消炎、退烧”(像寒凉派猛清热 ),要么不管啥病都“补阳气”(像火神派猛用附子 ),其实就是忘了“一气周流”这个螺旋状循环的整体!黄元御的智慧,就是提醒咱们:
– 身体是活的、连在一起的!情绪憋闷会让肝气堵,进而拖累脾胃、扰乱心神,不是单一治肝、治心就行;
– 治病得“顺气”!不管寒、热、虚、实,最终是让元气重新以螺旋状顺畅流转起来,六大流派的方法,都是“顺气”的工具,不是死规矩;
– 古人总结的流派,都是“发现问题的不同角度”,黄元御把它们“连成解决问题的一条路”,这才是真正的古中医智慧—— 不偏执、不死板,看整体、看流动!
所以啊,咱们学古中医,不是学“某一派的秘方”,而是学“一气周流”的活思想,学黄元御把六大流派融会贯通的本事。遇到病了,多想想:“元气在哪儿卡壳了?是寒了热了?是虚了实了?” 把气转顺了,五脏安了,情志也平了,身体自然就好啦!这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黄元御悟透的“先进思维”—— 人体是个螺旋状的循环体,治病要让这个循环转顺畅,流派是工具,整体才是关键!
(唠到这儿,是不是觉得古中医特有意思?其实就是把身体当成一个“螺旋状流动的元气圈”,顺流而下,啥病都好解~ )
我撰写此文,意在阐述古中医六大门派与黄元御思维的融合。我传承自黄元御一派,外祖汤宪本精研此派,擅长融合六大门派之法。他依循六经,从每一经挑选药物,最少7味,最多9味 ,依据六经循环规律,针对较弱的经络重点调治,同时兼顾六经整体,制成水丸方剂。
经多年实践,形成了由42味乃至50味药组成的系列丸剂,包括益气生血健脾丸、益气生血化坚丸、益气生血固本丸、益气生血化瘀丸、益气生血降浊丸、益气生血软坚丸。
这些丸剂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并兼顾情绪调整,经临床观察,长期服用效果显著,且用药量极少。日常服用时,一天总量仅10 – 20克。每味药用量虽小,却能发挥显著效果,这是外祖总结并传承给我的宝贵经验,在我的应用中也得到了验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思路与参考。
原创:吕佳栩
6月24日晚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384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