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辨眩晕:苓桂术甘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抉择要诀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但说到看病时头晕的辨别,不光是因为肝风问题。张仲景提出了个治法,程钟龄也创了个治痰的名方,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头晕可能是因为身体里的水分不正常了。现在,我们就用“水分不正常”这个思路,来好好看看苓桂术甘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这两个方子的巧妙之处,就像是把挡住视线的云雾拨开,看清了真相。
【一、溯本求源看病机】
1. 水湿积聚引起的头晕(苓桂术甘汤能治这症状)《金匮要略》里说到关于痰饮和咳嗽的部分直接点明:这种情况是因为脾的功能不强,就像春天里薄冰和积雪难融化一样,水湿堵在中焦,让清爽的气上不了头。病人会感觉头晕得像坐船,胸口闷还想吐,小便不顺畅,舌头颜色淡还胖,边缘有齿痕,舌苔又白又滑,脉搏沉且弦。这就像河水泛滥,浊水淹了河岸一样。
2. 风痰引起的头晕(适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医学心悟》里讲头痛的部分明确指出:这种情况是因为肝风带着痰往上冲,就像山谷里的旋风卷起灰尘一样。病人通常会感到头像被东西包住一样重,想吐痰,耳朵里嗡嗡响像蝉叫,脉搏摸起来又紧又快或者只是快,舌苔又白又厚或者又黄又厚。叶天士也说过,这两者会一起出现,互相影响。
【二、方药配伍见真章】
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藏着四个关键秘密。
桂枝像神来之笔:有“激活”之妙,温暖身体像太阳初升。茯苓加上白术:就像大禹疏导洪水,智慧满满。甘草把各种药材调和好:暗含“平衡”之道。这个方子搭配得像治水的高招:既疏通(排水)、又温暖(提升阳气)、还强健根本(健脾),三管齐下,让积水消散,阳气上升。
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大成分有奇效。
天麻加上半夏:就像是用了“重物压顶”的办法,稳住像狂风一样的病气。白术搭配橘红:好像“植树挡风”一样,阻挡住病气的侵袭。茯苓再加点姜和枣:就像是“挖渠放水”,把体内的浊气排出去。这个方子藏着治风痰的妙招:天麻让风停下来,半夏把痰化掉,白术帮脾胃强壮起来,三管齐下,让身体里的风痰都消失,头脑就变得清爽了。
【三、临证鉴别四要诀】
看情况的不同,喝水喝多了头晕往往是在不动的时候突然袭来,就像你坐着好好的,突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转。
转头时感觉周围东西在晃,这种头晕往往是风痰引起的,一动就容易发作。
要分辨其他病症的不同,如果有水饮问题,通常会看到小便不顺畅、心里感觉跳动不安等症状。
感觉身体里有风痰时,往往手脚会发麻,眼睛和嘴巴也可能会不自觉地抽动。
看看舌头和脉象就能发现不同,如果体内有水饮,那舌头往往会显得淡胖,舌苔又白又滑,脉象则常常是沉弦。
如果感觉有痰在喉咙,舌头红,舌苔厚或黄,脉搏跳动快而有力,这可能是风痰的症状。
很多体质偏寒、容易水肿的人,通常看起来胖胖的,而且特别怕冷,喜欢温暖的东西,讨厌寒冷。
风痰体质的人往往容易脸红、眼睛充血,性格急躁,容易发脾气。
【四、经典案例启思辨】
例子一(说说苓桂术甘汤的效果)有个姓张的胖阿姨,脸白白的,头晕了一个多月,特别是每天早上起来时更严重,耳朵里还像有海浪声一样嗡嗡响,时不时会吐些清水。看她舌头淡淡的、胖胖的,边上还有齿痕,把脉也觉得脉沉又细。这是因为她脾的功能弱了,身体里的水湿往上跑。给她用了加了泽泻的苓桂术甘汤,喝了三副药后,头晕就好多了,七副药喝完,就完全没事了。
故事二(说的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效用)有个姓李的商人,头晕头疼了三个月,发作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转,嘴里发苦,还会吐黄痰。他的舌头红红的,舌苔又黄又厚,脉搏跳得又快又有力。这是因为肝胆里有火,把津液烧成了痰,再加上风带着痰往上冲。医生给他开了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加了钩藤和菊花,喝了五副药,症状就缓解了。
【五、活用古方新得】
灵活调整药方法:碰到体内湿气没排完但肝火已经旺起来的情况,可以把两个方子一起用,用苓桂术甘汤来祛湿,再加上天麻钩藤来平息肝火。调药小技巧:湿气重的话,茯苓得多用点;要是风痰厉害,天麻就得多加;中焦不通就加点砂仁,这就是调整药方的巧妙之处。吃药时间有讲究:湿气重最好在上午9点到11点(脾经活跃时)吃药,风痰问题则在早上5点到7点(肝经主导时)服药,这样能借助身体自然规律增强药效。
仲景说:“头晕这事儿,关键是要分清是水湿还是风痰闹的。苓桂术甘汤治水就像治水灾,重点是疏通;半夏白术天麻汤治风就像打盗贼,关键在清除。医生得拿经典当参考,看症状来下药,这样才能找到病根,药到病除。就像《医宗金鉴》里讲的那样。”
《医学心悟》版本原文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原文为: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方剂组成与功效
该方由以下药物组成:
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二者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
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
佐使药: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脾胃
功效: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
其他古籍记载的原文差异
《脾胃论》版本(李东垣):
组成包含黄柏、干姜、苍术等,侧重“痰厥头痛”治疗,强调“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非天麻不能除”
原文描述更详细,如“足太阴痰厥头痛……身重如山,四肢厥冷”
《奇效良方》《古今医鉴》:
方剂配伍与《医学心悟》类似,但临床应用较少提及
总结:不同古籍记载的原文存在配伍差异,但核心均围绕“风痰上扰”病机,以半夏、天麻为君药。现代临床最常用《医学心悟》版本。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常规用量需根据患者体质、症状及医师辨证调整,一般参考《医学心悟》原方剂量:半夏9g、天麻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5g、甘草3g,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服。具体应用需严格遵医嘱。8味
常规剂量参考
君药:半夏(6-9g)燥湿化痰,天麻(6-12g)平肝熄风,二者配伍为治疗风痰上扰的核心。
臣佐药:白术(9-15g)健脾燥湿,茯苓(9-15g)渗湿利水,橘红(6-9g)理气化痰。
调和药:甘草(3-6g)调和诸药,生姜(3-5片)温中止呕,大枣(2-4枚)和中补脾。
加减与调整
若痰湿重,可增加半夏、白术用量,或加苍术、陈皮;
若肝阳上亢明显,天麻可增至12g,并加钩藤、石决明;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头痛剧烈者加川芎、白芷。
煎服方法
药材冷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煎20-30分钟,取汁200-300ml;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刺激。
注意事项
此为处方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后使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阴虚火旺、血虚动风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避免饮酒;
若出现恶心、头晕等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用药前需明确告知医师身体状况。
因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根据具体证型调整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倪海厦讲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内阻、风痰上扰导致的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该方以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为核心,适用于脾胃虚弱、痰湿壅盛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一、组成与功效
药物配伍: 1.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
常配伍茯苓、陈皮、甘草等,增强健脾化痰之效。
作用机制:通过健脾祛湿消除痰湿生成根源,配合天麻平息肝风,改善痰湿上扰清窍(如头部)引发的症状。2.
二、适应症与适用症状
头晕目眩:痰湿阻滞清阳上升,伴随头重如裹;
头痛昏蒙:痰湿夹风,痛感多呈胀痛或闷痛;
恶心呕吐:痰湿阻滞中焦,胃气不降;
四肢困重、舌苔白腻:痰湿内盛的外在表现。
三、使用注意事项
体质辨证:仅适用于痰湿或风痰证型,阴虚火旺、气血不足者慎用; 1.
剂量调整: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量,如痰湿重者可加苍术、厚朴; 2.
特殊人群:孕妇、慢性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 3.
用药周期:症状缓解后不宜长期服用,避免损伤脾胃正气。
四、倪海厦的学术观点
倪海厦强调“治痰先治脾”,认为本方通过白术、茯苓等药强化脾胃运化功能,从源头减少痰湿生成。同时,天麻与半夏配伍,一升一降,恢复气机平衡,尤其适合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压力大导致的痰湿证。
注意: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处方药,具体用药需结合舌脉辨证,建议就医后遵医嘱服用,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32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