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胆囊息肉的良方
原创 经方弘医 吴医生经方学习笔记 2024年12月01日 06:30 浙江胆囊息肉,也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胆囊息肉的形成病因复杂且各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胆囊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这类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肿瘤性息肉:如腺瘤,这类息肉有一定的恶变风险。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情志不舒,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郁气滞。气的运行不畅,就会影响胆汁的排泄。胆汁排泄受阻后,在胆囊内积聚,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瘀滞,进而引发胆囊息肉。就好比一条河流,如果河道被堵塞(相当于肝郁气滞影响胆汁排泄),水流就会不畅,水中的杂质(类似于胆汁中的成分)就容易沉积,形成类似息肉的物质。气滞、血瘀、痰湿、热毒贯穿胆囊息肉的整个病程,原因在于肝气容易郁结;气有余则为火,肝郁而容易化热;热灼津液则为痰湿;热邪炽盛为肿毒;气滞热雍容易化瘀。
乌僵薏四汤:乌梅12g、僵蚕9g、薏苡仁30g、柴胡9g、枳壳9g、白芍15g、白芥子9g、连翘15g、三棱9g、姜半夏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一般2~3个月为1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等疾病。
【方解】1、乌梅僵蚕为济生乌梅丸,载于清代陈修园氏《时方歌括》,出于宋代严用和,此方为治疗"肠风下血"而设,乌梅《本草逢原》曰:“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指出乌梅外用可主《本经》所谓“不仁死肌”。僵蚕性平,味属辛咸,《本草纲目》云僵蚕:“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徵结”。二药合用,一酸一辛,一收一散,可化痰散结,消除息肉。为治疗息肉的常用小方。2、薏苡仁其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湿,解毒散结;白芥子、姜半夏化痰散结,在消除痰湿造成的结节、囊肿等方面,白芥子与制半夏的力量类似,但没有生半夏强。3、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病证,所治结节都是胆经所主,此处用于治疗胆囊息肉;三棱可以破血行气的作用。4、最后就是本方的最为重要的四味药,也就是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逆散为疏肝利胆第一方。【加减】
气滞重,加柴胡疏肝散;湿热重,加龙胆泻肝汤;血瘀重,可用血府逐瘀汤;阴虚者,可用一贯煎。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447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