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肛肠病治验七则
2024
09-29

肛肠病治验七则

笔者的祖父马鸿汉是山东省曲阜市老中医,从医70余载,除擅长治疗常见皮肤病外,对于治疗肛肠病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据不同病因、症状,采用内服外用相合的治疗方法,不仅收效显著,且简便易行,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痛苦。笔者跟随祖父学医,现将其多年来的部分验案整理介绍如下。

混合痔案

沈某,男,71岁,1965年10月22日初诊。肛门部有痔核突出肛外,便后下血,伴坠胀不适感、黏液分泌较多、肛周瘙痒潮湿等症状1年余。内服中药及中成药(不详),未获明显疗效。两家医院劝其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未做。患者体质较弱,时常头晕,肢体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弱。

诊断:混合痔(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湿邪下注)。

治则:补中益气升提,祛湿止血。

内服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升麻6g,砂仁9g,白及10g,地榆炭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外用方:升麻30g,薏苡仁30g,五倍子30g,土茯苓30g,地肤子30g。水煎适量,待温度适宜时坐浴,每次20分钟,日2~3次,2日1剂。忌食辛辣之物。

11月2日二诊:经上药治疗10日后,饮食增加,肢体较前明显有力,痔核缩小,下血及黏液已无,肛周潮湿瘙痒症状皆轻。守内服方原方将黄芪、党参减为10g,复服8剂,外用药同上。

11月10日三诊:痔核消退,诸症告愈。

按 混合痔具有内外痔的共同症状,因痔核常突出于肛门外,黏液分泌物增多,使肛门部潮湿发痒。《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本案患者年已7旬,加之身体较弱,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才导致了一系列上述混合痔的症状表现。对此类患者,马鸿汉认为内服外用相合是较为理想的疗法。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升麻、砂仁,补中益气、健脾升提为主;佐白及、地榆炭止血。外用升麻、薏苡仁、五倍子、土茯苓、地肤子,水煎熏洗坐浴,祛湿热止痒。药症相符,获效显著。

血栓性外痔案

魏某,男,35岁,1971年5月6日初诊。因近来大便秘结,2天前用力排便后肛门部呈现突起肿物,活动、行走、咳嗽、触碰时均有痛剧感,坐卧不安。检查:肛周肿胀,表面有一约葡萄大圆形青紫色结节,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

诊断:血栓性外痔(血液瘀滞于肛部)。

治则: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收涩。

处方:当归尾30g,赤芍30g,红花30g,泽兰30g,丹参30g,桃仁30g,大黄30g,地榆30g,五倍子30g,皂角刺30g,败酱草30g,延胡索30g。4剂,水煎约2500ml,待温度适宜时熏洗坐浴,每次20分钟,日3次,2日用药1剂。注意休息,忌辛辣食物。

5月10日二诊:外用治疗4日后,突起痔核明显缩小,色转淡红,痛感大减。守原方略事加减继用2剂,痔核消失,行走活动如常。

按 本病中医称“血攻痔”。惯发中青年男性患者,发病前多因过食辛辣之物,加之便秘及负重远行,大便时努责等因素,致肛门部静脉血络破损,血液凝滞积聚而成血栓性外痔。马鸿汉认为,初起者采用中药直接熏洗坐浴,是治疗此病较好的疗法。方中当归尾、赤芍、红花、泽兰、丹参、桃仁、皂角刺活血化瘀散结;大黄、地榆、五倍子、败酱草、延胡索清热、收涩、消炎止痛。药效集中,直至病所,使血栓性痔核得以消退,热痛症状消失。

炎性外痔案

何某,男,35岁,1972年5月3日初诊。肛门部灼热疼痛,排便时痛感加重2日,经内服药物(不详)未效。询其近数月来饮酒及食辛辣较多。检查:肛缘皮肤皱襞突起如葡萄状,红肿热痛,充血明显,触之痛剧,局部有少量分泌物。

诊断:炎性外痔(大肠湿热,蕴结化毒,聚于肛部)。

治则:清利湿热,泻火解毒,散结止痛。

处方:败酱草30g,马鞭草30g,蒲公英30g,地丁30g,栀子30g,黄柏30g,苦参30g,土茯苓30g,萆薢30g,赤芍30g,皂角刺30g。水煎约2000ml,待温度适宜时,熏洗坐浴,每次20分钟,日2~3次,2日1剂。

5月8日二诊:治疗4日后炎性痔核明显缩小,分泌物已无,红肿热痛症状皆轻。守原方去土茯苓、萆薢,复用2剂,诸症而痊。

按 炎性外痔中医称“沿肛痔”。多因湿热互结下注,蕴结肛门,经脉不通,化毒聚结而发。马鸿汉认为,此病初起单以中药外用即可获得较好疗效。取败酱草、马鞭草、蒲公英、地丁、栀子、黄柏清热解毒;苦参、土茯苓、萆薢清湿热;赤芍、皂角刺活络散结。上述药物治疗炎性外痔,药效直达病变部位,可较快发挥清利湿热、泻火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患者用后颇感舒适,肿块逐渐消退,症状消失。此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均愿接受。

肛周湿疹案

韩某,男,61岁,1974年3月18日初诊。自述肛门部阵发性瘙痒,以晚间及安静时瘙痒加剧,愈抓愈痒,可谓奇痒难忍,因不断搔抓导致有黏液渗出,已年余,期间曾用数种疗法效不显著。检查:肛门部皮肤潮红,渗液增多,由于经常搔抓,皮损明显肥厚。询其平时有食腥辣之物嗜好。

诊断:肛周湿疹(湿热下注,久蕴肛周)。

治则:渗湿,清热,止痒。

处方:土茯苓30g,萆薢30g,苦参30g,黄柏30g,薏苡仁30g,栀子30g,滑石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蛇床子30g。3剂,上药水煎约2000ml,待温度适宜时坐浴,每次20分钟,日2次,2日1剂。嘱其忌食腥辣之物。

用药3剂后,肛周瘙痒症状明显减轻,黏液渗出已无,较前感觉舒适。续用3剂,诸症获愈。

按 肛周湿疹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瘙痒,每于晚间痒甚,由于经常搔抓,会有少量黏液产生。马鸿汉认为发病主因是湿热蕴聚肛周,湿热不除则瘙痒不止,肛周部位难以安宁。因此,祛湿渗湿清热为主、止痒为辅是治疗此病的大法。取土茯苓、萆薢、黄柏、薏苡仁、栀子、滑石渗湿清湿热;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祛湿热止痒。坐浴可使药效直至病变部位,较快较好地发挥渗湿祛湿止痒的功效,使皮损消退,痒感症状消失。单纯外用,胜过内服。

肛裂案

米某,男,41岁,1975年4月8日初诊。半年来经常便秘,排便时疼痛剧烈难忍,便后下血,近1个月便血比较频繁。经内服槐角丸、化痔丸、润肠片、番泻叶等中药、中成药多次,效不明显。刻下:口渴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肛裂(胃肠热盛,灼伤血络)。

治则:清胃肠之热,滋阴润燥,佐以止血。

内服方:生地黄30g,知母15g,麦冬15g,天花粉12g,石斛12g,槐花10g,黄连12g,黄芩12g,麻子仁15g,厚朴9g,大黄(后入)12g,白及10g,地榆炭12g,延胡索10g。4剂,水煎服,日1剂。

外用方:芒硝50g,苦参50g,地榆50g,败酱草50g。水煎适量,待温度适宜时熏洗坐浴,每次20分钟,日2次。

4月12日二诊:经上药治疗4日后,口苦、口渴症状明显好转,大便趋于正常,下血已很少,疼痛感大减。守原方去黄连、石斛、大黄、厚朴,生地黄减为15g,知母、麦冬减为10g,天花粉、黄连、黄芩、麻子仁减为9g,继进6剂,外用药同上。

4月18日三诊:口苦、口渴、便后下血及痛症已无,肛周部恢复舒适感,告痊。

按 肛裂是中青年人常见的疾患,多发于肛门齿线以下的皮肤裂隙,中医称“钩肠痔”。《医宗金鉴》描述为“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患者常因剧痛而畏惧排便,出现怕痛、忍便、便干、更痛的恶性循环现象。马鸿汉认为,肛裂多由胃肠热盛,蒸灼津液,阴虚津亏,热结肠燥失润,导致大便干燥,加之便时极力欲下损伤肛管,血络灼伤而发,故便血痛甚。故予生地黄、知母、麦冬、天花粉、石斛、黄连、黄芩滋阴、清胃肠之热;麻子仁润肠通便;槐花、白及、地榆炭止血;厚朴、大黄导热下行;延胡索止痛。外用芒硝、苦参、地榆、败酱草,水煎熏洗坐浴。内外兼治,相得益彰,而收全功。

肛周脓肿案

贾某,男,48岁,1976年9月10日初诊。患者平时有食辛辣之物嗜好,2天前肛周部不适,有微痛感,未引起重视,后痛肿灼热逐渐加重,且有坠胀感,坐卧不安。检查:肛门部皮下组织内肿势高突,除红肿热痛剧烈外,不能正常坐,只能侧坐。经服罗红霉素、甲硝唑效不明显。口渴,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肛周脓肿(热邪内生,下注大肠,蕴聚肛周)。

治则: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内服方:金银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知母12g,麦冬12g,大黄15g,竹叶9g。4剂,水煎服,日1剂。

外用方:大黄50g,芒硝50g,地榆50g,败酱草30g,连翘30g,赤芍30g,延胡索30g。水煎2000ml,待温度适宜后熏洗坐浴,每次20分钟,日3次,日1剂。嘱忌食辛辣物,注意休息。

9月14日二诊:内服外用4日后,口渴症状减轻,二便正常。脓肿明显消退,痛热胀感皆轻,能正常坐卧。守原方去大黄、竹叶,金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15g,续服3剂。外用药同上。

9月17日三诊:诸症消失,告愈。

按 本病中医称“脏毒”“肛痈”,是提肛肌以下肛门旁皮下间隙脓肿,往往发病较急,痛感剧烈。马鸿汉认为,此病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炙煿之物,导致热邪内生,下注大肠,蕴聚肛周,化毒而发。实践证明,内服外用相合治疗此病是较为理想的疗法,愈是初起,疗效愈佳。内服方中金银花、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知母、麦冬清热滋阴;大黄、竹叶清热并导热下行。外用方中芒硝、败酱草、地榆、连翘等水煎后直接熏洗坐浴,由于治疗及时,药证相符,可较快使热清、毒解,炎症吸收,肿块消散而愈。

直肠脱垂案

渠某,男,60岁,1977年3月4日初诊。述其直肠脱垂5个月,周身乏力,每于劳累或便后直肠便脱出肛门外,且有坠胀不适感,病初能纳入肛内,近些日已不能回纳。曾服中西药物(不详),未效。刻下:患者形体羸瘦,面色萎黄,述周身乏力,从事站立工作。舌质淡,苔薄,脉弱。

诊断:直肠脱垂(脾胃气血虚弱,升提无力)。

治则:补益气血升提,收涩固托。

内服方: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5g,白芍20g,熟地黄20g,升麻9g,陈皮6g,甘草9g。10剂,水煎服,日1剂。

外用方:黄芪30g,白术30g,升麻30g,五倍子30g,金樱子30g。水煎约2000ml,待温度适宜时熏洗坐浴,每次20分钟,日3次,2日1剂。嘱其治疗期间多休息、勿劳累。

3月14日二诊:经上药内外并治10日后,面色转红,肢体有力,直肠脱出肛外次数减少,肛门部坠胀感减轻。守内服原方将黄芪、党参、白芍、熟地黄减为15g,白术、茯苓减为9g,复服8剂,外用同上。

3月22日三诊:直肠脱出肛外及其他症状均消失。

按 《医学入门》云:“脱肛全是气下陷。”《疡科心得集》云:“老人气血已衰,皆易脱肛。”本案据症辨为气血俱虚,提肛无力,加之经常劳累,而致直肠脱出。本案患者不仅具有中气虚的症状,同时伴有血虚表现。对于此种病变,马鸿汉擅用气血双补之法,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补中益气升提;当归、白芍、熟地黄补血养血。并配合补气升提收涩之药,取黄芪、白术、升麻、五倍子、金樱子水煎熏洗坐浴,内服外用结合,使气血得充,直肠脱垂症状随之而痊。(马建国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