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治病必求于本,探究脾胃病病机
2024
08-30

治病必求于本,探究脾胃病病机

–选自吴雄志《脾胃研究》

升则运化,降则受纳,升降失司则纳运失常,病邪留案,日久生化乏源,而传五脏六腑,肢节形骸,百病由生。阳明胃主受纳,主通降,太阴脾主运化,主升清,升则运化,降则受纳。升降失司导致纳运失常,因此痰瘀水湿等病理产物留聚在脾胃,但是水谷精微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吸收、于是气血生化乏源,最后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传五脏六腑,肢节形骸,因此百病由生,这是补土派的理论基础。

一、升降失司

1.太阴不升,清阳下陷

水谷精微跟随太阴上输于肺,太阴不升则清阳下陷。李东垣提出的中气下陷实际上分为三型:

(1)热中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

本湿标阴,标本同气,太阴没有热证。太阴没有热证,哪来的热中?太阴热中是土虚气陷,火乘湿盛,就是李东垣讲的阴火。土虚气陷就是太阴不升,有两个重要的产物影响消化道:一是湿盛,脾胃虚弱,阳气不足则清阳不升,阴气有余则浊阴不降,导致水湿停留,导致湿盛。李东的升阳除湿法即源于此;二是火乘,《脾胃论》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这里的阴火是指心火。中气下陷,导致气虚生大热,这个“热”是阴火。阴火是心火。心火从哪里来?李东垣的《脾胃论》讲到这里不好理解,如何发生心火?如何发生相火?“脾胃气虚,下流于肾”,如何下流于肾呢?下流于肾,阴火怎么乘土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指木来克土,土虚导致肝旺,肝旺生心火,这就是上面说的阴火,心火耗气。

《黄帝内经》讲:“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心主火,土主气,壮火食气。心火过旺加重脾胃气虚,而气虚又导致肝旺,肝旺又导致心火旺。土虚导致木旺,木旺生火,火旺耗气,加重土虚。心火来乘,导致火乘,即李东垣升阳散火理论来源。元气虚弱,中气下陷,正气不足,邪气有余,就是湿盛和火乘,这是热中证。升阳可以除湿,升阳可以散火。

(2)寒中

寒中证特点:是土虚火衰水泛。脾虚日久,子盗母气,传入少阴。为什么会子盗母气?少阴是少火,“气食少火”,土虚消耗元气导致火衰水泛。“壮火食气”是指心火过旺,损耗元气;而“气食少火”指脾胃虚弱同样消耗元气。

(3)下行极而上

下行极而上即太阴气虚下陷,陷极反升,这个比较少见。气虚中气下陷见呕吐、呃逆、反胃等症状表现,例如胃下垂患者可见吸气、上腹胀满、恶心,这就是清气下陷,浊阴不降,下行极而上。这种情况用和胃降逆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如用补中升提的药物,嗳气、恶心可随之缓解。

2.阳明不降,浊阴上泛

太阴不升,清气不能上升。阳明不降则浊阴不降,主要导致三组症状:第一痞满,于胃称为痞,于肠称为满;第二引起呕吐、噎嗝、嗳气、反酸;第三便秘。浊阴不降也有上行极而下,反而表现为腹泻。这个腹泻可能是下利完谷,也可能下利清水,热结旁流,表现为大承气汤证。

3.升降逆乱,清浊相干

太阴不升,阳明不降,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升降逆乱,清浊相干,命曰乱气。《灵枢·五乱》:“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悦。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伤首静伏;乱于肺,则伤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说明乱气不光乱于胃肠,还乱于心肺,五脏皆可乱:乱于心出现烦躁,乱于肺出现咳喘,乱于四肢、乱于头我们都有研究。这里初步讲了乱气的病机是清浊相干。

那么清浊怎么相干呢?“乱气”病名出自《灵枢·阴阳清浊》:“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这里提出了乱气的病理:即太阴肺脾主气,“受气者清,清者注阴”;阳明胃与大肠主谷,“受谷者浊,浊者注阳”。胃气降则水谷(浊气)由咽入胃,胃泌糟粕下注大肠。脾气升则水谷精微浊而清者(水谷是浊,精微是清)上出于咽,散精于肺。肺气宣则上焦开发(通过血管运行全身),宣开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肺宣发清气,清气中的浊气下输膀胱,比如我们机体里的尿素氮,这些代谢产物下输膀胱通过小便排出。这就是“清而浊者,则下行”。这是讲人体的代谢过程,我们有个验方“栀豉升降饮”专门治乱气。

所以上焦太阴肺气不宜,中焦太阴脾气不升就导致清阳不升,中焦阳明胃气不降,下焦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就导致浊阴不降。升降逆乱就是清浊相干,这是乱气病的基本病机。浊气不降临床表现为:呕吐、口苦、口腻、咽肿、噎嗝、胆汁上泛、二便不利;清气不升临床表现为下利。这是乱气病在消化道的表现。乱于全身表现为:心烦心悸、咳嗽喘呼、四肢厥逆、昏仆、目眩耳聋、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

二、纳运失常

脾胃病第二方面的病机,就是纳运失常。胃主受纳指消化,脾主运化指吸收。当然脾的运化中,“运”还是消化,“化”是吸收,脾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胃主要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水分主要在大肠吸收。但胃和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不是主要功能。脾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但也有消化功能。我们既不能将消化吸收割裂开,也要看到它们的区别。

1.升降不行

纳运失常导致升降不行。反之,升降不行也导致脾胃纳运失常。降则受纳,胃气下降,人才会进食;脾气上升才能运化升清。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就会导致受纳和运化受影响,而受纳与运化受影响又会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2.病邪困扰

胃气下降,脾气上升,升降正常则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如果脾气不升,胃气不降,那么胃不能受纳,脾不能运化,水谷停留在消化道,日久就会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邪困扰脾胃,阻遏升降。我们说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无论胃还是肠,只要有食物停留,就会抑制相关上一段或下一段胃肠道的运动。病邪困扰又会阻碍消化道的纳运和升降,形成恶性循环。当然,湿和热是困扰消化道最主要的病邪,因为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脾喜燥而恶湿,湿性缠绵困扰于脾,水谷不能运化;阳明之上燥气治之,胃喜润而恶燥,热困于胃,则善饥不纳;湿与热合则脾胃两伤,不饥不食。

3.病邪留聚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失常就会导致:

第一,饮食积滞。我们的消化道从口到肛,口、咽、食管属上焦,胃、小肠属中焦,大肠属下焦。三焦为谷道,水谷的通道,纳运失常就会导致饮食积滞。表现为嗳腐吞酸、泻下完谷、臭如败卵,有些患者一边吃饭一边打饱嗝,法当消导。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就形成燥屎,大便不通当用攻下法。太湖大学专门有一课“各家学说之攻下”,就是讲下法,值得大家去学习。

第二,痰饮水湿停聚。三焦不光是谷道,还是液道。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通路是消化道,人体所摄入的水,无论是饮用的有形之水,还是食物中的无形之水(结合水),都进入胃肠道进行消化吸收。所以胃肠道是水液代谢的第一关。中焦脾主运化水液,上焦肺为水之上源,下焦肾蒸腾气化。人体水分的排出不外乎4条通路:一是通过呼吸,呼出的气体有水,比如对着玻璃呵气,玻璃就会变花,出现水蒸气。二是通过汗孔排出。三是通过大肠。人体的水分在大肠里被彻底吸收,大便每天带出水分100~200mL,也有可能没有吸收,出现腹泻。四是通过膀胱以小便的方式排出。脾胃内伤日久就会导致痰饮水湿停聚。

第三,气血水火逆乱。三焦不光是谷道、液道,还是气道,表现为4个方面:

一是水亏,脾胃阴虚导致水亏。

二是火炽,食积可以化火,饮食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形成阳明腑实证;湿郁可以化火,脾虚则湿盛,郁久可以化火;气滞化火,脾胃气滞,气有余便是火;阴虚也可导致火旺。

三是气滞,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下降,脾气上升。胃火下降带着心火、胆火下行;脾气上升带着肾水、肝阳上升。胃气不降导致心火不降,用黄连汤;胃气不降导致胆火不降,用黄芩汤(《外台》黄芩汤)。脾气不升导致肝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加麦芽、茵陈这些升肝的药;肾水不升用张景岳的补阴益气煎。

四是血瘀,气滞则血瘀,气滞导致血瘀还表现为大便色黑反易之阳明蓄血(“各家学说之攻下”阳明病篇的相关内容里有讲)。气虚则血虚,症见少腹疼痛时腹自痛,用当归建中汤。所以水亏、火炽、气滞、血瘀这4个方面导致气血水火逆乱,说明三焦也是气道。

三、胃神浮越

心有心神,心主神明,人体的神明由心所主,当然五脏六腑皆受其影响。我们的消化系统有一个神叫作谷神,它有自主神经,这是与心脏相似的地方。消化系统有自己的元神能够控制,而其他很多脏器不具备这个特征。脾胃藏神,以运阴阳。阴(脾阴胃阴)阳(脾阳胃阳)调和则水谷纳化。阴阳的运化取决于胃神,这是消化系统的一个独特表现。胃神浮越,导致消化系统的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口感异常、梅核气、神经性胃痛、神经性厌食、肠神经官能症、痛泻、奔豚等。这些胃肠神经官能症,多因情志而发作,所以属于精神疾病。

总结:消化道疾病的病机主要就是升降失司,纳运失常,胃神浮越。升降失司是太阴不升、阳明不降和升降逆乱。纳运失常导致三种病理产物就是:谷道——水谷停滞,水道——津液停滞,气道——气血水火逆乱,元气不能正常运行。最后就是胃神浮越,属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