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讲解 / 肉桂 桂心
肉桂 桂心
〔原文〕辛甘大热,气厚纯阳。入肝肾血分,平肝、补肾。补命门相火之不足。两肾中间,先天主气,乃真火也。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无此真阳之火,则无以蒸糟粕而化精微,脾胃衰败,气尽而亡矣。益阳消阴,治痼冷沉寒。能发汗,疏通血脉,宣导百药。辛则善散,热则通行。去营卫风寒,表虚自汗,阳虚。腹中冷痛,咳逆结气。咳逆亦由气不归元,桂能引火归宿丹田。木得桂而枯,削桂钉木根,其木即死,又能抑肝风而扶脾土。肝木盛则克土,辛散肝风,甘益脾土。从治(1)目赤肿痛,以热攻热,名曰从治。及脾虚恶食,命火不足。湿盛泄泻,土为木克,不能防水。古行水方中,亦多用桂,如五苓散,滋肾丸之类。补劳明目,通经坠胎。辛热能动血故也。出岭南桂州者良。州因桂名。色紫肉厚,味辛甘者,为肉桂。入肝肾命门。去粗皮用,其毒在皮。去里外皮,当中心者,为桂心。入心。枝上嫩皮,为桂枝。入肺、膀胱及手足。得人参、甘草、麦冬良,忌生葱、石脂。本草有菌桂、筒桂、牡桂、版桂之殊。今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厚气香者良。
(桂心)苦入心,辛走血。能引血化汗化脓,内托痈疽痘疮,同丁香,治豆疮灰塌,益精明目,消瘀生肌,补劳伤,暧腰膝,续筋骨。治风痹癥瘕,噎膈腹满,腹内冷痛,九种心痛。一虫、二疰、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来去痛,皆邪乘于手少阴之络,邪正相激,故令心痛。
【讲解】(1)从治:即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反治。“从者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肉桂善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为治下焦虚冷之要药,又能温经散寒,引火归元。桂心又称肉桂心,功用相同。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干皮去表皮者称桂心,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者称官桂。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切片或研末,生用。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入肾、脾、心、肝经。本品辛热纯阳,能温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适用于命门火衰、下焦虚寒之证。故《备要》云:治痼冷沉寒。由肾阳不足导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者亦宜使用,故对腹中冷痛,结气,脾虚恶食等证皆宜。肉桂味辛,善行血中之滞以通血脉,而有温经散寒止痛之效。其性下行,又能引火归元,以治疗虚阳上浮,上热下寒之证。故《备要》又载能治目赤肿痛。然阴虚火旺,热病伤津等证,均不宜用。
桂心为肉桂之干皮去表皮者,又称肉桂心。性味功效与肉桂相同。《本草经疏》云:桂枝气薄轻扬,上浮达表,治邪客表分之为病;肉桂、桂心,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治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之为病。由此可见桂心与肉桂的应用也是相类似的。
【临证应用】肉桂与附子、熟地、山萸肉等温补肝肾药同用,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见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尿频等,如桂附八味丸。肉桂配附子、干姜、白术等,如桂附理中丸,以温补脾肾,治疗脾肾阳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证。本品不仅与附、姜等祛寒药同用能益火消阴,而且还可与寒凉药黄柏、知母同用,如通关丸,治下焦湿热,小便不通,以助膀胱气化之功。肉桂既能散沉寒;又能通血脉,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的痛证均可应用,如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腰痛等,可单味研末冲服,或配伍其他散寒止痛药;若血分有寒,血行不畅,瘀滞经闭,痛经等证,可配伍当归、川芎、吴茱萸等活血通经的药物,如温经汤。对寒疝腹痛,单味研末服,亦有相当疗效。若阴寒盛者,亦可与温阳散寒药附子,吴茱萸等同用。
肉桂能散寒温阳,通畅气血,配熟地、鹿角胶、麻黄等,治疗阴疽,如阳和汤。若配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药,可治疗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等外科疾患。
此外,气虚血少之证,常以少量肉桂配入补气养血药中,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的功效。如十全大补汤中应用本品,即是此义。
肉桂与附子的温补阳气、散寒止痛之功相似,并常同用,如桂附八味丸、右归丸等。但附子性烈,能回阳救逆,肉桂性缓,能助汗外泄,所以,治阳气将绝之大汗亡阳虚脱诸证,用附子而不用肉桂,理血调经诸方,用肉桂而不用附子。由此可知,附子作用偏于气分,肉桂作用偏于血分,这是两者的主要差别。
肉桂与桂枝,同出于桂树,一为树皮,一为树嫩枝。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桂枝长于发表散寒,主上行而通经脉。
【用量用法】2—6克,入汤剂应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一2克。官桂作用较弱,用量可适当增加。
阴虚火旺,热病伤津,血热妄行及孕妇均当忌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954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