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治疗方法学助力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
2024
06-06

中医治疗方法学助力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

治法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以及中医临床理法方药辨治体系的重要内容,确定治法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之一。治法的内容广泛运用于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临床学科中。然而,治法理论体系一直未被系统总结,这导致治法的名称及其内涵在各教材以及论著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医药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有感于中医治法理论的缺失,组织编撰我国第一本《中医治疗方法学》教材,于2022年4月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十四五”创新教材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中医治疗方法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填补基础理论体系中治法内容的空白

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以及养生与防治原则等内容,基本均以治则为最后压轴之笔。治则之后,均无治法的具体内容。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治法的内容太庞杂,涉及千余种治法,现行教材不可能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论述这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治法的理论体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不断梳理和厘清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并且丰富和创新其内涵,才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治疗方法学首次系统整理和总结治法的源流、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措施等内容,填补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治法内容的空白。

完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中治法的内容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治法与治则有别,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病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治疗方法却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各具体病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活血化瘀、辛温解表、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创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贯穿于中医治疗疾病全过程,治法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对“辨证论治”有众多释义,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其内涵是“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其中“法”包括诊法、辨证法与治法。然而,治法理论一直是被忽视的,其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凸显出来。中医治疗方法学开创了中医治法理论体系的先河,使“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更趋完备。“理”有《中医基础理论》,“法”有《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方法学》,“方”有《方剂学》,“药”有《中药学》。

强化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桥梁”作用

历代医家不断丰富了治法的理论,汉代张仲景对于内伤杂病的治法有诸多论述,如提出治疗痰饮当“温药和之”;治疗胸痹当“宣痹通阳”;治疗水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治疗黄疸,“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金元时期,刘完素善用寒凉清热,张从正善用汗、吐、下攻邪三法,李东垣善用补土法治疗阴火,朱丹溪善用滋阴法治疗相火。到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治疗瘿瘤“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三大治法。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提出治胃脘痛八法:“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到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将治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类。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法,并创立五逐瘀汤。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首创“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可见,治法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与内涵,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宝贵总结,对于指导中医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治法上承“理”,由“理”而定治法;下启“方”,“方”依据“法”而出。治法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起“桥梁”作用,由证到法,由法出方,治法是承上启下的枢纽。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很多医师都忽视了治法的重要性,把“病—证—法—方”系统辨证思维简化成“病—证—方”思维。甚至,部分医师临床处方都形成了固化的“病—方”思维。跳过治法,由“病”或“证”直接到“方”的思维是不成熟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医内科学中每个疾病所列举的证型大多都是基础证型,每个基础证型大多都有经典名方与之对应,如脾胃虚寒之理中丸、心脾气血两虚之归脾汤、肾阴虚之六味地黄丸,诸如此类。但临床实际中的证型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很多都不是基础证型,这时候用“病—证—方”的思维难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系统的辨证论治一定是辨证后确定治法,根据治法来处方用药,这样才是真正的“谨守病机”。中医治疗方法学基本明确了各类治法的定义,分析了各类治法的适用证型及其所对应的方药。因此,中医治疗方法学将诊断、治法与方药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治法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这种思维对于强化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桥梁”作用有切实的意义。

促进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于治法的论述“点到为止”,没有具体的内容。实际上治法的内容广泛运用于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临床学科中。《中药学》教材一般都按照中药基本情况介绍、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现代研究等的体例讲述中药知识,其中的功效就是治法的内容。以活血化瘀这个基本治法在《中药学》教材中的应用为例,教材中有提及活血祛瘀、活血散瘀、活血通络、活血通经、活血止痛、活血疗伤、活血消肿、活血调经、活血消癥、破血逐瘀、散瘀止痛等类似治法,还有活血行气、活血补血、化瘀止血等相兼治法,这么多相似治法使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产生困惑,也不利于教学。《方剂学》教材按照组成、用法、功用、主治、证治机理、方解、配伍特点、临证加减、附方等体例讲述方剂知识,其中的功用就是治法的内容。《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临床类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加减运用的体例来阐述疾病辨证论治的知识。可见,治法的内容广泛见于中医各学科中,对于连接中医各学科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法知识的碎片化,使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加大了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难度。中医治疗方法学在立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散见于中医各学科中的治法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建立和完善中医治疗方法学体系,并以此打通中医各个学科,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连贯、逻辑更加清晰,对于促进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罗健 胡宗仁 邓湘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