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介入科普】颈动脉狭窄怎么办,介入精准治疗显神通
2024
04-10

【介入科普】颈动脉狭窄怎么办,介入精准治疗显神通

颈动脉狭窄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中老年人可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引起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颈动脉狭窄典型表现为头晕、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言语不清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等。颈动脉狭窄可通过彩超或脑血管CT检查得知,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明确诊断,是“金标准”。

  颈动脉狭窄有什么危害?

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共同参与脑供血,颈内动脉参与80%—90%的脑血供,轻度狭窄一般不会影响脑的血流量,一般认为管腔面积减少超过80%可使脑血流量明显减少,多支动脉狭窄对脑血流量影响更大。当狭窄严重直至颈动脉闭塞时,直接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脑功能不可逆障碍造成脑死亡。

确诊颈动脉狭窄该怎么办?

发现颈动脉狭窄时,请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血管造影明确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根据狭窄程度,确定下一步治疗。狭窄轻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加重;严重者可通过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开通狭窄段,恢复脑血流。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亚洲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是颅外动脉狭窄的2倍。由于颅内动脉更接近于动脉终末段,侧支循环较少。加上血流动力学原因等因素,颅内动脉狭窄比颅外动脉狭窄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数不出现TIA而直接造成完全性卒中,尤其是位于远端的血管,侧支循环少而不完全,卒中发生率更高。

国内研究对脑梗死/TIA 患者行包括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全脑在内的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在颅内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颅外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脑动脉狭窄是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狭窄动脉数量是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狭窄的动脉数量越多,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而颅内动脉狭窄越严重,卒中复发风险越大,血管狭窄程度>70% 将明显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存着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头臂型大动脉炎造成的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临床上依据颅内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许多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颅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颅内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1)脑部缺血症状  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2)TIA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  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 内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3)缺血性脑卒中  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的体征和影像学特征。

不同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可见同侧视力丧失,同侧Horner征,对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同向偏盲等。

(2)大脑中动脉病变  ①主干闭塞导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偏瘫(基本均等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出现体象障碍。②上部分支卒中:包括眶额、额部、中央前回及顶前部分支,导致病灶对策面部、手及上肢轻偏瘫和感觉缺失,下肢不受累,伴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无同向性偏盲;③下部分支卒中:包括颞极、颞枕部和颞叶前中后部分支,较少单独出现,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下部视野受损严重;对侧皮质感觉如图形觉和实体辨别觉明显受损,病觉缺失、穿衣失用和结构性失用等,无偏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Wernicke失语,非优势半球出现急性意识模糊状态。深穿支闭塞导致病变出现皮质下失语。

(3)椎动脉开口处狭窄  可表现为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征等。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时,早期症状轻微、不典型,可能仅后循环缺血发作的表现,但其发作时症状较颈内动脉系统复杂,发作方式较固定,如眩晕、共济失调、复视、一侧面及口周麻木等,特征性的可有猝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或者没有不适症状,容易被忽视。另外,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变异较多,椎动脉闭塞后可出现后循环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头晕、短暂性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根据病灶的部位可涉及到枕叶、中脑、脑桥、延髓、小脑及脑干的特殊传到通路,如前庭神经核及其传导通路(眩晕)、内侧纵束(复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意识障碍)及交感神经通路(Homer征)等,也有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损害的非特异性表现(偏身无力及偏身感觉障碍);而且,椎动脉闭塞引起后循环缺血后病情相对重,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病情变化及并发症,预后差。

介入治疗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未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随着技术的进步,血管球囊扩张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因其安全、可靠、损伤小、疗效肯定的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多年研究表明,颅内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支架可以限制血管回缩和医源性动脉切割的范围,并且可以覆盖破损的内膜,减少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上的并发症,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适应证

(1)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2)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大于>60%,无相应症状患者血管狭窄80%。经相关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灌注加权成像等证明狭窄处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狭窄远端未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3)前循环狭窄长度<15  mm,后循环狭窄长度<20  mm,狭窄远端血管正常。

(4)急性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

禁忌证

(1)脑梗死后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2)慢性完全性血管闭塞。

(3)狭窄段成锐角。

(4)狭窄段血管正常管径<2 mm。

(5)颅内动脉弥漫性狭窄。

(6)狭窄段血管迂曲严重,支架难以到位。

(7)先天性发育不良、烟雾病、动脉炎等少数不明原因的病变。

(8)脑梗死后2周内。

(9)近期拟行重大手术,不能接受长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10)2周内曾发生心肌梗死。

(11)严重全身系统性病变。

左侧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血管畅通

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血管畅通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