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东垣经典方——调卫汤
2024
03-31

李东垣经典方——调卫汤

作者简介

王庆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国医大师裘沛然学术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国际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黄帝内经》文化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临床研究。

李东垣经典方——调卫汤

【原文】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苏木  红花已上各一分  猪苓二分  麦门冬三分  生地黄已上各三分  半夏(汤洗七次) 生黄芩  生甘草  当归梢已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麻黄根  黄芪已上各一钱  五味子七枚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中风证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评议】

一、调卫汤的组方意义

调卫汤治疗湿偏盛所致的自汗,可补卫气虚弱,针对表虚不胜外寒之证。《医方考》中论述其方义较为细致:“风能胜湿,故用羌活;辛能燥湿,故用半夏;淡能渗湿,故用猪苓;湿伤气,黄芪、甘草、麦冬所以益气;湿伤血,苏木、红花、归梢所以消瘀;五味子、麻黄根,收汗液而固表虚;生地、黄芩凉阴血而除湿热。”可为参考。现代临床有用其治疗偏头痛、腰椎骨质增生、风湿寒性关节炎、产后关节痛的报道,均收到较好疗效。

二、阳加于阴谓之汗

此语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加于阴部也。”张氏谓“阳脉于阴部”可出汗,系经文原意,证之临床不易深解。但“汗乃阴液,有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确属有得之见。

在生理情况下,出汗之多少,可以调节体温,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功能。汗之疏泄由卫气主司,卫气乃阳气之一部分,阳虚不能摄津则盗汗、自汗,阳盛则疏泄太过,汗出溱溱。临床上也有阴津不足无以作汗,表现无汗,更有阳虚,腠理枯涩,无以鼓动阴津,也可出现无汗。

伤寒无汗,多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郁,辄以麻、桂辛温助阳以开腠理,泄外邪。阳明病多汗,多系阳热亢盛,腠理开张,太阳误汗,表虚,卫阳不能摄津,可自汗出。临床上惯行“阳虚多自汗,阴虚多盗汗”,失之偏颇。实际上阳虚者既可自汗,也可盗汗,阴虚者也常自汗,盗汗兼有,贵在整体辨证,不可局限于汗出一端。即使是阴虚,汗出者也不离于阳,或为阳亢或为阳虚,因之汗出。

李东垣在本论中所讲的湿胜自汗,病因有二,一者劳倦汗多,寒湿雨水侵袭,为外因;二者劳倦汗多亡阳,阳明热中变为太阴寒中,致水湿内聚,为内因。其病机则亦多属阴寒阳虚。

总之《黄帝内经》经旨,无论是生理性汗出,抑或病理性汗出,或无汗出,与阳气的作用密切关系,此为临床辨治汗证之眼目。李氏亦遵此旨也。

【医案选录】

张某,女,42岁,患者平素少气懒言,蜷卧乏力,感受风寒后继出现四肢关节酸痛,下肢凉、怕冷,迁延不愈,反复1年,经针灸、口服消炎止痛药效果不明显,经常头昏、失眠、自汗、怕风,舌淡红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

化验结果为:红细胞沉降率12mm/h,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ccp、HLA-B27、ANA、抗ds-DNA、ENA均正常。

中医辨证为产后气虚湿盛中寒,患者气虚,卫气不固,受风或感受寒气后,痹阻脉络,治疗宜补气固卫散寒。应用调卫汤治疗,先服7剂,怕风、自汗、关节疼痛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再服7剂,关节疼痛、怕冷、头晕及其他症状消失,相关检查指标均正常,停药半年后未复发。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气虚,不能抵御外邪,感受外邪后,寒气入络。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外感风寒湿邪,邪气乘虚侵袭人体所致。调卫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益气固卫散寒,与本类患者的病机相符,且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中用药以黄芪补气,当归稍、生地养血为主药,苏木、半夏理气、猪苓利湿、红花活血、麦门冬、五味子养阴,黄芩清热,羌活祛风,麻黄根敛汗,甘草调和诸药。标本兼治,合为扶正祛邪之剂。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