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
【概述】
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一般指体温超过39℃者。中医所称“壮热”、“大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多属髙热范畴。高热一症可见于现代医学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结核病、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胆道感染、肝脓疡、泌尿系感染、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病证。
【治疗】
方法一
取穴:大椎
刺灸法:应用针刺疗法。患者侧卧位,用2寸毫针,直刺入1~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待酸胀等感应下传时(一般均在第4~6胸椎处),即停止捻转,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1次,必要时1日2次,视体温升降而定,但中间至少间隔3小时。
临床资料:①应用本法共治疗10余种急性热病274例,其中188例有不同程度退热。在 274 例高热病人中,针前体温最高的40.5C,最低的为37.6℃,平均体温为38.8℃,针后30分钟,降温最多为1.5℃,最少为0.2℃,平均为1.4C。同时对58例高热病人的血象进行观察,其中有27例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备注:大椎穴位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统全身之阳,因为热属阳,阳主表,凡外感热病,皆由表起,所以《实用针灸学》说:“大椎,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纯阳主表,故外感六淫之邪在表者,皆能疏解也。”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椎具有退热、消炎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功能。此外,大椎穴退热,体温愈高,效果越好,所降体温愈多,血象变化(指白细胞下降)也越大。
方法二
取穴:少商 合谷 曲池
刺灸法:常规消毒,用7号注射针头或三棱针点刺少商穴2~3分深,挤血2~3滴;配针合谷、曲池以强刺激泻法,不留针。
临床资料:[2]本组171例中显效(针刺后体温下降1℃以上,并继续下降至正常)52例,占 30.4%;有效(针刺后体温下降0.5℃以上,并继续下降至接近正常者)78例,占 45.6%;无效(针刺后体温下降0.4C以内,或虽有下降随即回升者)41例,占 24%,总有效率76%。
备注:机体在病理情况下,体温中枢功能紊乱,产热与散热失调。经针刺和穴位放血,可反射性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尤其是散热中枢,使末梢血管扩张,毛窍开放,汗液分泌增加而体温下降。少商属于手太阴肺经,合谷、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二经对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热均能有效。少商、合谷、曲池穴具有发表祛邪,疏风散热,畅通经气,调和营卫的功能。通过针刺和放血,能够疏通经络,宣泄肺卫,调节紊乱的产热和散热中枢,起到汗出热退的作用。
【按语】
1. 高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39℃以上)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为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治疗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以使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应选用操作方便,见效快的方法,如三棱针、梅花针、拔罐、水针等。几种方法配合使用则效果更佳。关于针刺治热病《灵枢》专有“热病篇”,内载热病“五十九刺”。后世因针多繁杂而少有遵用者。然究之髙热皆阳气过多,故治热当治阳气,阳气最多者有二条经:督脉、阳明;二个部位:头面、四肢末梢;故治热亦当首取督脉与阳明经穴。当首取头面及四肢末梢部位诸穴,此也正是《灵枢、热病》“五十九刺”深蕴之意,证之临床确有佳效。
2. 高热是临床各科皆可见的一种多系统病症。热退后,则应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认真细致地进行全面诊查,并结合病因、病位,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才能彻底控制。
3. 据文献记载和临床报道,遇有高热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而高热仍持续者,用针灸疗法退热效果较好,但对引起髙热的原发病,并非单纯针灸所能控制,所以治疗上,不可拘泥于针灸一法,而应视病因、病位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4.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尤其对小儿发热,疗效更佳。据419例针灸临床报道,有效者 384例,占91.65%,无效者35例,占 8.35%。
5. 近年来针灸治疗高热又有新的进展,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热神昏期。一般针刺少商、中冲、少冲,刺出血,再强刺激百会、风府、大椎、曲池。这些穴位有清热、醒神、镇静的作用[3]。流行性感冒的早期患者,多伴有高热,有人取大椎用透天凉手法,治疗 188例体温在 39℃以上的患者,均于6~20小时后恢复健康[4]。
参考 资料
〔1〕盛灿若.大椎穴退热作用的初步介绍,浙江中医杂志,1964;(3):17~18
〔2〕郑智明.针刺退热 171例,中国针灸,1996;(7):50
〔3〕中国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4〕焦中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89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