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人体的十二正经之第五条经络——心经(一)
2025
05-16

人体的十二正经之第五条经络——心经(一)

【道医修身学】官方公众号:易医同源,岐黄源于道,传递健康生命实相,弘扬道德修身绝学!

经脉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医学的精华与重要特征之一。

经脉学说来源于中华祖先们的修身修真慧观内观实践和长期的医疗实践。

先辈们对幾学修身内求方法的实践和对针灸、按摩等中华独特医疗保健方法的长期实践,是经脉学说形成的基础。

手少阴心经(以下简称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的第五条,中午11—13时当令,属手三阴经,主要分布于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中及小指桡侧。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是本着“知其白,守其黑,恒德不贰,恒德不贰,复归于无极”这样一种理念来对生命与人体进行解析的。

这种生理学并不同于智能科学当中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物理学、化学之类的解析。

而是从更深层次当中“出有入无”,把握着太极“白”境当中肉眼可见的有形有象的这个生理现象,同时又把握住太极“黑”里面肉眼不可见的三元,比如说物元、质元、体元这三种现象,同步进行一些揭示、探讨、研究。

当然,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修心,是修身的统帅。 

 《黄帝内经》当中曾经说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荀子也说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通过这些圣悊前贤们的论述,可以看出,心是命体的君主,是最主要的一个统帅系统;而在精神系统方面,同样也起着决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的心主宰着性和命这两大系统的去向与归属。

不论是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还是世界各国根文化当中的学说,都十分强调一个修身的原则,那就是“心性修持大道生”。

修心,可以说是修身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以修心为统帅,带动修性、修命、化因、身体力行,三修一化行是德道修养者以身作则的修学理念。

修心,离不开对经络的了解掌握。

人体“生根”“长叶”的方法,就在于人体体表与外界连接部分的开放敞开。

人体与自然界的连接,分为穴性、窍性、线性、面性、局部性和整体性多种连接方式。

这种连接,又因人体内的隐态质元传输组织经络系统的特点,而分为十二正经性连接、十二经别性连接、十五络脉性连接,以及它们外围所属相连系的具有片状和区域整体性特点的十二皮部性连接、孙脉性连接、浮络性连接,以及更高层次类的八脉道性连接、七丹窍性连接等。

一、经络的三阴三阳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是一个完整的质象物元有机整体,它是由点(穴位)、线(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面(根、结、气街、四海)、体(全部经络组织) 四大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发挥生理功能。

人体经络里面传输流动的物资其实就是“气(炁)”。

熊春锦先生在《打通任督二脉现象的学术思考》中说:

“德是畜养万物的根本物质能量。

‘虚无生万有,德一养万物’,这就是有相宇宙的基本法则。

德这个数学模型是’一’的能量,弥散于宇宙之中,无形无象,人类的智识与意识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的存在,只有在慧识的参与下才能发现。

德一的能量物质,一旦进入任何有相有形的物质,即是古代先圣们命名的“气(炁)”。

故游离于物相之外时,则命名为“德”,以数表示则是“一”,进入物相中以后,即可名之曰“气(炁)”。

西医学界在尸体解剖上,想揭示经络的奥秘,于理不通,科学家们在活体上进行研究。

特别是在经络敏感人身上进行研究,才发现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皮肤上能够出现经络的起始与走向,与历史记载几乎一致。

但是,由于经络现象并不能完全符合西方外求法的标准,科学界始终不予正式定论。

但是西方社会民众的认可程度却反而迅速上升,甚至在某些国家还高于中国人的认同度,人们普遍愿意接受中国的针灸治疗。

因为它属于非化学疗法,是自然疗法的一种,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

对于熊先生所说的“德一”的物资,通过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到验证:

“阴物质和阳物质庞大而复杂,按人体中阴阳两种物质的特点可以把阴物质和阳物质细分。

根据阴物质和阳物质量的多少、光强弱、浓度和归经归藏、运动时间等标准。

阴物质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三种阴物质,阳物质可以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三种物质,通常就叫作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讲,’故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

三阴三阳这六种物质,不是固体的东西,而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像气、像河流、像光。

最早创造中医的圣人们发现,三阴三阳这六种无物质,整个宇宙无处不在。

最重要的三阴三阳物质,来源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这三阴三阳物质都这样那样地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

换句话讲,三阴三阳是代表老天爷决定人的。

不研究宇宙中的三阴三阳,人类无法生存。

所以,就要想办法研究星宿的三阴三阳。”

“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的祖先们,把太阳真气定为太阳,月之真气定为太阴。

木星传厥阴肝藏之气。

水星传少阴肾藏之气。

火星传心藏少阴之气。

土星传太阴脾藏真气。

金星传太阴肺藏之气。

这样确定,是通过内证完成的。

二十八星宿直接给人体传递各种物质,对人体影响较大,二十八星宿分为四组,每组七个星宿,而每个星宿所发出的基本光或气,以太阳、月亮的真气作标准,大约可以分为三阴三阳。

这是人体中三阴三阳之气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宇宙来源。

如果仅仅只是从人体中找三阴三阳,比盲人摸象还离得远。”

“你在自己身体的随便哪一处按一下,可以告诉你,你按到你身体上的一条’河’了。

这条’河’,就是人体中三阴三阳这十二条母亲河中的一条。

人体是由有和无两大类物质构成的。

三阴三阳这十二条大河,仍然是由有和无两类物质构成的。

比如手少阴心经这条河,一般的概念,心经最多不过包括心臟和心经经络这两个内容。

实际上,中医所应用的是完整的臓象和经络概念。

首先是心臓、心经及其所涉及的相关血管、器官等,这当然也包括在中医的三阴三阳之中。”

十二经络的大河在体内循行走向和相互之间的连接交换有着一定的规律。

正如《灵枢·逆顺肥瘦》中所言:手之三阴,从臓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就是说,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的末稍,在指端交会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指端走向头面部,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梢,在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交会;

足三阴经从足趾端走向腹腔和胸腔,在腹胸腔与手三阴经交会。

这样就构成一个闭合式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由于手三阳经的循行止于头部,足三阳经的循行起始于头部,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都在头面部交接。

所以有“头为诸阳之会”“六阳汇聚”的别称,头又称为“六阳魁首”。

按阴阳五行论,阳属火,所以人体最不畏寒的就是头部面部。

二、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将左右两侧心经合起来看,心经经脉系统,就是以心系为中心,呈十字形分布。 

如果把上面《道医学》中的这段话进行详细解读的话,心经的循行路线其实可以分成三部分:

①胸腹部。

心经起始于心中,再从心中出来连接心系(心臟及血管、神经等组织所形成的整体系统),然后分出两条线路:

一条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一条向上连接肺臟。

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言:“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不因余处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

手少阴心经衔接足太阴脾经“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将水谷精微注心中,奉心化赤,为心所主,故脾气充足则生化有源,归心所主之血自当充盈,发挥心主血脉之功。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这四条经络组成了备餐团队,利用气(炁)和食物来制造气血津液,算是人体能量的加工厂。

然后就交由聚餐团队的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这四条经络来享用了,后续就是善后团队的四条经络,胃脾心三通发动机,通过心脾胃之间相互的气道,脾胃将能量送达心臟,气血充盈,就会心满意足。 

明张三锡编著的《经络考》言:“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联,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臟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臟系也。”

膈是平衡臟气与腑气相通的途径,臟病犯腑、腑病犯臟的界限,是经脉病传腑的防御途径、经络侵入其所属的通路界限。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起始后,先联属于心臟周围的血管臟腑等组织,然后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络于本经相表里的小肠,开始体内的循行路线。

五臟与六腑有属络配偶关系。

人体臟腑的生理特点是“五臟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这就决定了臟腑在主持完成人体气血津液饮食代谢中,必须一臟一腑形成表里阴阳的络属关系,才能有藏有泻协调完成人体的各种代谢。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属络。

从生理上看,心主血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利于小肠化物;小肠泌别清浊,将营精复上归于心,化血奉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篇》所言:“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从病理上讲,二经相属络,心经火热常下移小肠,心火亢盛则小便黄赤,故泻心火多泻小肠,采用远道循经取原穴腕骨。

②头面部。

有一条支脉,从心系向上挟行咽部,到面部,连接目系(眼球及连属于脑的组织所形成的整体系统)。

对于“上挟咽”的理解,古今有所不同。

明末清初医学家汪昂认为“走喉咙,出于面,合目眦”,而现代多认为是从心系向上挟食道。

手少阴心经经脉,从心系分出三支,一支从心向上走行,挟行于咽喉的两旁,故心火亢盛,则出现咽喉干燥、口渴之症。

杨上善认为“筋骨血气四中之精,与脉合为目系,故心病闭目也”。

手少阴心经行于咽喉两旁后,再向上行联属于和脑相联络的眼的脉络,故望目之眼神能反映心神的变化。

③上肢部。

是连接肺臟的线路,从肺下行出于腋下,然后一路沿着手臂内侧后线,通过肘关节腕关节,最后抵达小指内侧末端分。

手少阴心经经脉的这一分支,从心经的脉络系统,直上到肺臟,从而发挥心主血脉、肺主气的互根互用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血脉,需肺所生之宗气,贯心脉以行血;肺主气靠心主血行的濡养、心神的调节。

若肺气虚,行血无力,则心血瘀阻;心阳不足,血行不畅,则影响肺的呼吸功能。

资料来源:

1.《道医学》,作者熊春锦  华龄出版社出版 2022年

2.《打通任督二脉现象的学术思考》 作者熊春锦

3.《内证观察笔记》 作者无名氏  广西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