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温病大家赵绍琴《温病浅谈》读书笔记(30):温病治疗的十二种大法则
2025
05-07

温病大家赵绍琴《温病浅谈》读书笔记(30):温病治疗的十二种大法则

见素

见素是一名小小的中医爱好者,喜欢读各种各样的医书。自学中医十多年,读过了中医专业的大部分高校教材,喜欢翻阅《黄帝内经》等医书古籍及近现代大医的医案。我将持续在公众号上分享我的医书读书笔记。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见素读书”,你的关注、点赞、评论,都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我阅读的版本为微信读书上的《赵绍琴医学全集》中的《温病浅谈》部分

以下是阅读《温病浅谈》(赵绍琴著)第四章《温病治法》的读书笔记正文。

我今天终于读到了温病治法这一章了,太不容易了,要继续坚持啊!

首先总结一下温病常用的十二种治疗法则:

1. 辛凉疏卫法

2. 辛寒清气法

3. 苦宣折热法

4. 疏调升降法

5. 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6. 导滞通下法

7. 清营养阴法

8. 凉血散瘀法

9. 开闭通窍法

10. 凉肝熄风法

11.调节阴阳法、 增液复脉法

12. 回阳固脱法。

具体治疗不能桎梏于一方一药,要推敲,要注意治疗急症和温病的特点。

一、辛凉疏卫法

代表方剂:桑菊饮(发热轻、咳嗽重)、银翘散(发热重、咽喉痛)。这两个方剂,桑菊饮是轻剂,解表力以薄荷为主,银翘散是平剂。两者都有桔梗、薄荷、连翘、甘草、芦根。

二、辛寒清气法

辛寒清气法,有两个要点,第一是辛寒,就是采用辛凉、辛寒或苦寒的药物;第二个要点是,采用这些药物的目的是“清气”,也就是清泄气分邪热。

温邪初入气分,未到阳明热盛的时候:采用栀子豉汤。

阳明气分热盛之时:白虎汤。

热郁气分,身热烦躁不安,口苦且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黄连解毒汤。

辛寒清气法要注意:

1. 到气才可清气

2. 若温热挟湿,或湿热留恋气分,先要治湿,以免遏制气机。

3. 若患者体质弱,阳气不足,更当慎用。

三、苦宣折热法

这个法则应用于热邪在卫分向气分发展的过度阶段。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栀子味苦,泄六经之邪热,而且宣阳上走,可以宣郁助呕。淡豆豉辛温,可以解表、宣阳、宣郁、化湿,又不是辛温发汗之药。

加芦根,更可以宣阳、疏卫、清化。赵文魁在温邪在卫分而初将化热之时的常用方:栀子皮6克、淡豆豉10克、芦根10克,煎汤冷饮,用之取效,故名为苦宣折热法。

四、疏调升降法

疏,是疏通解郁;调升降,是调和身体气机。将热郁展开,通过三焦分道而去。

适宜:热郁不开,不在表,也不在里;热郁少阳,留恋三焦;或痰郁、火结。脉沉涩,面色青暗黑浊,四肢逆冷,或热伏于募原。

寒热起伏,胸痞腹胀,小便短少,乏力,苔腻,用温胆汤或杏朴夏苓之类。

热郁不开,脉象弦涩,舌红干,心烦而肢厥时,必以开郁升降并用,如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或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之类。

凡热郁胆经,郁热犯胃,因郁成痰,胃失和降,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脘腹痞满,泛恶烦渴,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弦涩、沉涩等,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宣,郁热鼓动,邪正交争,胆热犯胃,治疗用蒿芩清胆汤之类。

五、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以「宣通气机」为核心,通过三大路径透化湿邪:❶ 芳香化浊❷ 苦温燥湿❸ 淡渗利湿

【辨证应用】▶️湿热困阻中焦☛ 症状:胸闷脘痞+苔黄腻☛ 治法:辛开苦降法(辛温开郁+苦寒清热)☛ 经典方:王氏连朴饮→ 辛温药破湿郁,苦寒药清郁热

▶️湿滞下焦☛ 误区:盲目利尿伤正气☛ 治本三法:① 肺闭失宣 → 开宣肺气② 中阳不振 → 温脾化湿③ 热郁阻滞 → 解郁透热

六、导滞通下法

以「腑实壅滞」为标,「三焦气闭」为本,分阶段破解:❶ 初滞期:消导化积(保和丸)❷ 燥结期:峻下热结(承气汤系)


【辨证应用】▶️ 食滞初阻胃肠☛ 症状:舌黄口苦+脘腹胀满(按之软)☛ 核心矛盾:无形积滞阻碍气机☛ 治法:消积导滞疏通三焦💊经典方: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

▶️ 阳明燥结腑实☛ 热结标志:① 日晡潮热(申酉时热势攀峰)② 谵语神昏(热毒上攻神明)③ 腹满拒按+苔老黄焦黑起刺☛ 治法:急下存阴💊经典方:▫️调胃承气汤(燥实初结)▫️小承气汤(痞满为主)▫️大承气汤(痞满燥实俱全)


【操作警戒线】⚠️ 未成燥结禁用攻下(防伤正气)⚠️ 下后见「转矢气」为有效标志⚠️ 三承气汤选用口诀:调胃润燥缓攻下,小承破气除胀满,大承四症俱全用。

七、清营养阴法

以「透热转气」为枢机,实现两重治疗目标:❶ 清泄营热以截断病势❷ 滋养营阴以制伏火毒


【辨证应用】▶️ 气营两燔证☛ 热势标志:① 昼间高热+夜间躁扰(昼夜双峰热)② 黄燥苔与红绛舌共存(气营交界舌)③ 隐疹如朱砂点(血络欲动未破)☛ 核心矛盾:气分余焰引燃营阴☛ 治法:清气泄热+凉营养阴💊经典方:加减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玄参)

▶️ 纯营分证☛ 营热特征:①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② 舌瘦红绛无苔(阴伤铁证)③ 斑疹隐现皮下(热郁血络)☛ 治法:清营透热+育阴畅气💊经典方:清营汤(犀角/生地+银花/连翘)


【操作警戒线】⚠️ 三不用原则:① 气分挟湿禁用(防滋腻恋邪)② 未动血必配轻宣药(如竹叶/连翘)③ 动血后转型重点:凉血散瘀+持续透热

⚠️ 透热转气四通路:① 轻清透表(薄荷/蝉蜕)② 宣畅气机(杏仁/郁金)③ 微通腑气(瓜蒌皮/枳壳)④ 疏通脉络(丹皮/赤芍)

八、开闭通窍法

以「透邪开闭」为纲,遵循两重治疗逻辑:❶ 通窍醒神治其标❷ 解郁透热除其根


【辨证应用】▶️ 阳明腑实神昏☛ 热闭标志:① 神昏谵语+腹满拒按② 苔老黄燥如龟裂③ 四肢厥冷(热深厥深)☛ 核心矛盾:燥屎壅塞致热毒上攻☛ 治法:通腑泄热启神明💊经典方:承气汤系(先通腑后开窍)

▶️ 痰浊蒙蔽证☛ 湿浊特征:① 神昏如蒙雾(时清时昧)② 苔白腻滑如敷粉③ 痰涎漉漉如蟹沫☛ 治法:芳化湿浊开清窍💊经典方:菖蒲郁金汤(石菖蒲+郁金+竹沥)

▶️ 热痰闭窍证☛ 痰火铁证:① 神昏肢厥+舌绛干裂② 痰黏如胶难咯③ 脉沉细滑如走珠☛ 治法:清心涤痰开窍💊经典方:▫️高热惊厥→安宫牛黄丸▫️痰热昏谵→至宝丹▫️热盛动风→紫雪丹


【操作警戒线】⚠️ 四辨禁忌:① 卫分表闭忌早开窍(防引邪入里)② 纯虚脱证禁用(非闭证勿开)③ 湿未化热慎用凉开(防冰伏气机)④ 积滞未除需先通腑(釜底抽薪原则)

⚠️ 开窍三阶梯:

  • 查舌验苔定闭证性质(黄燥→热闭/白腻→痰浊)

  • 分清气营层次选药(气分热闭→紫雪/营分痰闭→至宝)

  • 必配透热外达药(如连翘/竹叶卷心)

  • 九、凉血散瘀法

    以「血热毒瘀」为核心矛盾,执行双重治疗战略:❶ 咸寒凉血解热毒❷ 甘寒育阴活血络(谨遵叶天士’入血直须凉血散血’铁律)


    【辨证应用】▶️ 血热动血证☛ 出血特征:① 多窍道溢血(衄/吐/便/溺血并现)② 斑疹紫黑如鸦羽③ 舌质紫暗似猪肝☛ 治法:凉血宁络+活血消瘀💊经典方: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

    ▶️ 阴伤血瘀证☛ 虚瘀标志:① 舌绛无苔如镜面② 斑疹隐现伴脱屑③ 脉细数如雀啄米☛ 治法:养阴清毒+化瘀通络💊经典方:清瘟败毒饮(石膏+生地+犀角+赤芍)


    【操作警戒线】⚠️ 三阶治疗禁忌:① 未现动血→禁纯凉血(防冰伏血瘀)② 热在气营→必配透热药(如竹叶/连翘)③ 正虚为主→转滋阴固本(不可单攻瘀)

    ⚠️ 散血四通路:

  • 活血不破血(丹皮/赤芍)

  • 行气助血运(郁金/香附)

  • 养阴润血燥(生地/玄参)

  • 通络消瘀斑(紫草/丹参)

  • ⚠️ 饮食调护法则:▫️禁辛辣炙煿(防助火动血)▫️宜甘凉濡润(梨汁/藕粉)▫️忌滋腻厚味(防碍胃滞血)

    十、凉肝熄风法

    以「虚实分治」为纲领,执行双重治疗策略:❶ 实风→凉肝急熄(祛邪为先)❷ 虚风→育阴缓镇(扶正为要)


    【辨证应用】▶️ 实风证(热极生风)☛ 风动铁证:① 角弓反张如弯弓② 筋脉拘急似触电③ 舌绛苔黄燥如砂☛ 核心矛盾:热毒引动肝风☛ 治法:凉肝泻热+熄风止痉💊经典方:羚角钩藤汤(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

    ▶️ 虚风证(阴虚风动)☛ 虚损标志:① 手足蠕动似虫行② 舌干绛无苔如镜③ 脉虚细弦如琴丝☛ 治法:育阴填精+潜阳镇风💊经典方:▫️轻症→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中症→三甲复脉汤(鳖甲/龟板/牡蛎)▫️重症→大定风珠(全虫息风+血肉填阴)


    【操作警戒线】⚠️ 虚实夹杂处理原则:① 阴亏夹实热→先养阴兼清余热(如黄连阿胶汤)② 热退显虚象→转纯滋阴固本(如加减复脉汤)

    ⚠️ 小儿惊风三不原则:① 不盲目镇痉② 不过用苦寒③ 不忽视透邪

    ⚠️ 急救调护法:▫️临时止抽→饮凉开水缓急

    十一、调节阴阳、增液复脉法

    ❶ 卫分→轻清润透❷ 气分→增液通腑❸ 下焦→填精固本❹ 血分→透热养阴


    【辨证应用】▶️ 卫分阴伤证☛ 耗阴特征:① 口鼻干燥+微咳少痰② 舌边红苔薄少津☛ 治法:滋阴疏表护肺卫💊策略:在解表剂中佐麦冬/沙参

    ▶️ 气分燥结证☛ 肠燥标志:① 便秘如羊屎+腹不拒按② 舌干红苔黄燥裂☛ 治法:增水行舟润燥结💊经典方: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大黄/芒硝)

    ▶️ 下焦真阴亏☛ 虚损铁证:① 手足心热甚手足背② 舌绛无苔如剥皮③ 脉虚大如按葱管☛ 治法:血肉填阴固根本💊经典方:▫️三甲复脉汤(龟甲/鳖甲/牡蛎)▫️大定风珠(鸡子黄+阿胶+五味子)

    ▶️ 血分阴涸证☛ 阴伤夹瘀特征:① 斑疹紫暗伴脱屑② 夜热早凉无汗解☛ 治法:透热养阴双轨制💊策略:清营汤+活血散瘀药

    十二、回阳固脱法

    以「阴阳双脱」为核心危机,执行两重抢救策略:❶ 急固浮阳防暴脱❷ 峻补气阴续残阳(仅限纯虚无邪之绝证)


    【辨证应用】▶️ 气阴两脱证☛ 脱证前兆:① 汗出如油沾衣被② 喘促抬肩息如丝☛ 治法:益气摄阴敛浮阳💊急救方:参附龙牡汤(人参+附子+龙骨+牡蛎)

    ▶️ 阴阳离绝证☛ 危象标志:① 四肢厥冷过肘膝② 脉微欲绝似虾游③ 神识恍惚瞳孔散


    【操作警戒线】⚠️ 四禁原则:① 邪热尚盛绝对禁用(防闭门留寇)② 痰瘀阻滞慎用纯补(需配通络药)③ 阴竭阳未亡者忌单用(防助火劫阴)④ 必配伍收敛固涩药(如五味子/山茱萸)

    (以上有一半让DeepSeek帮我整理了一下,加上了各种表情、序号,让文字更容易阅读,哎嘛,DeepSeek真的太好用了……不过下一篇不准备用它了,继续古法打字,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知识的目标)

    参考资料:

    《温病浅谈》,赵绍琴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