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品读《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有感(下)
2024
06-03

品读《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有感(下)

【导读】

本文为《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责任编辑朱江之书评,共八九千字,故分上下两篇。品读《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有感(上)。此文可概述此书大络,可为路引,但精微之处,难以具陈,只能留待诸君细品。

朱编辑说自己成中医出身,学术浅薄,岁月虚度,觍颜混迹于中医药出版社,工作数年,阅稿如山,但此书为目前职业生涯之仅见,掩卷沉思,唯叹相见恨晚。此书洋洋洒洒百万字,直指中医源头,历数当下时弊,秉承先贤心法,启悟杏林后学;尤其可贵的是资料翔实,官方民间,搜罗博极,言不虚发,论不妄立,再穷多年心血,方有今日之书。

展开来说——

五运六气,是中医医算的核心所在,简言之,是描述天地气机周期性变化的数术工具,在本书开始的《丁卯篇·天元玉册》《戊辰篇·五运六气》里,作者对天象运气之学作了介绍,而在《内经》中,花了整整九篇大论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明确指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而要明“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能靠经验,只能靠数术。因为五运六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涉及的时空远远超过普通人的生命范围,只能通过计算而得。

运气周期可大可小,追之无尽,推之无穷,普通使用的是年月尺度的周期,在数甲子以内推干支,也有研究逐日周期的著作(详见《己丑篇·伤寒钤法》),而在《辛未篇·三元九运》《壬申篇·六气大司天》里,作者在宇宙尺度向大家展示了基本单位包括“元、会、运、世、年、月、日、时”的巨大运气周期,而一元是129600年。试问若凭经验,谁有如此高寿?如此记忆?

经验不行,但是数术可以。

自开天辟地以来,天地运行就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此即天道,不以尧存,不为桀亡,以万物为刍狗,无情却有常。一旦洞悉天机,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上下无穷追溯,前知并非不可能。正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在本书《辛未篇·三元九运》里有一个“《甲子会纪》中所载八十甲子运气流年表”,记述了从黄帝时期直到公元2103年的整个运气规律,整整80个甲子,跨越4800年。相比普通逐年运气规律而言,此为“元会运世”时间级别的运气大司天,以60年为一元,其中司天在泉各掌30年,华佗扁鹊、仲景叔和、金元八家、天士孟英,中医诸子悉入其中。通过此表,就可看出为何中医各派皆有兴衰,经方时方各有浮沉。

天地运气虽有周期性的数术规律,但是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至而未至,有太过不及,有胜复之异,有升降失常、刚柔失守之变,运气学说难在其“变”。基于运气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不可机械推算,应综合气候、物候等多因子,动态分析。

通俗一点,运气规律主要说的是时间规律,是大规律,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还有很多其他较小的因素影响着物候气机,而且我们的计算也总会有误差,只能无限逼近而永远达不到完全精确。不过,在明了运气大数的基础上,再通过仔细观察当地气候、物候,就能非常准确地得出运气变迁情况。

此即《内经》“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但桃花年年盛开,不明数术,只观桃花,几人知道运气流年?

这就像洲际导弹的精确制导,没有精妙的算法,导弹无法越过万里抵达目标附近,但在最后阶段的制导,再好的算法也比不上一名士兵在目标附近运用激光指示仪。

所以,就如前文所说,要法于阴阳之象,和于数术之算,象数合参,天地人互证,望闻问切算五术合参。

书中《甲寅篇·伤寒温疫条辨》所载蒲辅周老先生利用运气之变治疗北京乙脑流行就是经典案例,龙砂流派学术继承人顾植山先生利用五运六气理论准确预测“非典”结束日期,为国家防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明证。

天道常变,唯易不易,所以对于泥古不化者,救人之方亦可为杀人之剑。正如书中所载,《世补斋医书》作者陆懋修之曾祖王朴庄,精于运气,他认为,历史上的圣散子方有时活人无数,有时杀人无数,是由于所值“大气”不同,并说:“坡公圣散子方,盛称功效,庞安时著总病论,列入寒疫之下。王肯堂以活字板印二百部,而序中言后人用此者,杀人如麻,若有憾于安常者。”

在历史上,瘟疫学、温病学史上也是不断出现用药自成一家的名医,如庞安时以圣散子方治疫,李东垣以普济消毒饮治疫,吴又可之达原饮治疫,杨栗山之升降散治疫,叶天士之甘露消毒丹治疫,当其时均济人无数,而彼此之用药却相去甚远。并且,这些名家几乎都是在群医泥用前人之方而临床效果不好时,根据运气变异而创出新方,应该说,无论哪一位都是当之无愧之名医,运气之差异使然而已。(详见《子甲篇·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

西医对付瘟疫,无外研发新的药物,但是,病毒是活的,随时在变,大家争相研究杀毒新药,可曾想过为何在某些年份某些病毒会如此肆虐?难道其他时间这些病毒就不存在吗?

当然不是!就如一年四季,一日晨昏,人气皆有盛衰,在无尽的流年运气里,各种病毒、细菌,也是众生,也逃不脱这条天规,彼长我消至极之时,就是疫病之年。

气有正邪,就如人心有善恶,不可尽灭,但是人心如草,随风而偃,圣人治世,不执于杀尽恶人,只在移风易俗上做文章,则恶隐而善显,自然国泰民安。大医治病,亦如此。

对于诸家运气流年方药特色及对比,作者在《壬申篇·六气大司天》里有细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睹为快,不必严格按目录读书。

由此,也可看出仲景经方之高妙,其余诸家大多名于一时一地,而仲景之术却能历千年而不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时空跨度如此之大,其窍何在?

这就要谈到仲景先师写作伤寒论的过程了。在《伤寒论·序》里,仲景自己说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从中可以看出,《内经》是仲景撰著伤寒之首选参考书,其次为《难经》,毕竟先立法,再论病,次言方药,是著书正道。不过,《胎胪药录》为何书,已无从考证。所以,仲景之方是自创还是延用也难以确证。

不过,本书之《庚午篇·汤液经法》对此问题作了详述。《汤液经法》据传源自商汤圣相伊尹,原书已佚,但是通过陶弘景所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可窥其部分原貌,因《法要》藏于敦煌藏经阁中,未经过流传,校正,因此较好地保存了其原貌。其中所载60首方剂有23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而据传伊尹《汤液经法》载方共360首,以应本草之数。照此比例推算,《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之关系匪浅。

在《法要》里,有一幅图很重要,这幅图呈五边形,每个边代表五行之一行,都由“体”-“用”-“化”三味组成。体味,就像仓库、源泉,功用偏阴,阴者藏精起亟者也;用味,是外在变化,功用偏阳,阳在外,阴之使也;化味,为冲和之气,阴阳相交而变化生也。阳进为补,阴退为泻,疾病分别按照顺逆时针方向传变。其理论渊源是《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举例来说,肝阴虚,阴虚则火旺,形成“木火刑金”之局,传变至肺;柴胡伤肝阴,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日本小柴胡汤久服导致肺纤维化事件,也证实了这一规律。从汤液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行传变的基本规律,即:阳实传我生,阴实传生我,阳虚传我克,阴虚传克我。

此乃五行中复有五行,形成五行互含之局。陶弘景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再将几种具代表性的中药按五行属性分列,即成下图:

先贤立法,后学当举一反三,以此推演,则360种本草,尽在数中矣,随病组方,可应万变。

值得一提的是乌梅丸,这个看起来一派杂糅,貌似时方但应用广泛的经方。事实上,厥阴病乌梅丸的五味主要热药,正是二十五味精华药之木辛味之金木水火土,即桂枝、川椒、干姜、细辛、附子,完全符合厥阴肝病之辛补、乌梅之酸泻、佐以甘苦之连参归的经方法则。

想对伤寒方药数术规律源流有快速了解的读者,可以首先关注《庚午篇·汤液经法》和《戊寅篇·伤寒杂病论》,以及《戊子篇·注解伤寒论》。

欲学伤寒论,首要在于选取善本。世传仲景著伤寒,数易其稿,凡十三次,除了成无己注本被公认为善本之外,近代问世的《桂林古本伤寒论》也值得一提,因其极有可能是仲景第十二稿。虽然,历经千年,其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此书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框架立论,整本书圆融无碍,方药暗合汤液之法,论理明合运气之道,发仲景以来所有后学未发之论,论仲景以来所有后学未尽之理,水平远远高于今人所著,退一万步讲,不管是否仲景所著,也值得精研。而且,我们关注的是中医,不是考古。

《巳己篇·导引吐纳》是比较特殊的一篇,其他部分是在传授医人之道,而这部分则重在讲述炼己之法。

中医创自先贤,艰深难明,故而逐代倒退,要想学好中医,除了明路知法以外,对自身的修炼也要加强。就像越高级的软件对硬件的要求也越高,内存不够、主频太低,长期开机勉力为之,不仅学业难以长进,反有烧机之虞,尤其是学习相对比较深奥的医算内容之时。当然,修炼这条路本身就是荆棘遍布,不遇名师莫强求。不过,简单的导引吐纳易学易用,只要持之以恒,自然阴阳调和,气血平顺,脑窍清灵,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流传千年的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都是其中翘楚。至于书中所述各门修炼之法,都来自经典古籍,皆是珍贵史料,可以留待日后权作参考。

《离卷》及以后部分涉及少数民族及外国医算,搜集资料极其不易,皆是作者多年心血。虽然各民族语言各异,所述繁杂,但有趣的是,其中关于医算的内容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令人感觉似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却说着本质同样的事情。比如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汉族有,少数民族有,《圣经》也有,真的是所有人都在不约而同地编故事吗?人类远古文明之经历,未必简单。关于这点,不是本书重点,不做深入讨论。

自古学习,一门深入,融汇百家,可以大成,《离卷》及以后的内容对拓宽视野,日后进一步加深医算造诣有很大的帮助,虽为参考,亦不可轻之。

博极医源,永在半途。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大医习业第一》中对大医的要求是“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不知诸君读到此处,有否压力?

 前文约略八九千字,概述此书大络,可为路引,但精微之处,难以具陈,只能留待诸君细品。医算内容,为中医至深之处,其实,天下万物,不出河图洛书、八卦五行,有数皆可算,医算不过数术分支而已。在古时,要想出将入相,须学子学九式,能通达之人方有经天纬地之才,绝非八股腐儒可比,而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故而杏林自古藏龙卧虎,为守护华夏立不世之功。可叹去圣日远,人心轻浮,中华之渊源,难以追溯,先贤之风华不可再睹,唯以此文,聊以寄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