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 梵天花
2011
08-15

梵天花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Fàn Tiān Huā

【别名】三角枫、三合枫(《植物名实图考》),藕头婆(《广州植物志》),犬跤迹、犬跤爪,野茄、破布勒、假肉花、虱麻头(《福建民间草药》),五龙会、粘花衣、假棉花(《闽东本草》),野棉花、野棉桃(《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地棉花、八大锤、七姐妹(《江西草药》),山棉花、棉花肾、狗脚迹、红野棉花、野木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乌云盖雪(《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夏、秋采,去根,晒干。

【原形态】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约1米,枝条密生星状短柔毛。叶互生,长2~7厘米,宽1~6厘米,通常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裂片倒卵形或菱形,顶端1枚裂片于基部收缩变窄,边缘有小锯齿。花腋生、单生或稍丛生;副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萼5裂,两者均被星状毛;花瓣5。粉红色,椭圆形,基部连合与雄蕊管合生:雄蕊合生,花丝连合成管状,花药紫红色;雌蕊1,花柱先端10裂,红色。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厘米,分果爿5,具钩状刺毛。花期夏至冬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边、荒坡或灌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产广东、福建,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全株长20~50厘米,茎粗约3~7毫米,圆柱形,棕褐色,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质坚硬,纤维性,木部白色,中心有髓。叶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至暗绿色,微被毛;幼叶卵圆形。蒴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

【化学成份】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温。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味淡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
祛风解毒。治痢疾,疮疡,风毒流注,毒蛇咬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
②《福建民间草药》:祛风除湿,消炎解毒。治风毒流注,疯狗咬伤。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消炎消肿,凉血解毒。主治痢疾,腹泻,疖肿,狂犬病,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风毒流注:梵天花四两,羊肉八两。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日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毒蛇咬伤:梵天花鲜叶捣烂,浸米泔水洗之,以渣敷伤口。(《褐建中草药》)
③治痢疾:梵天花三至五钱,水煎服。(《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摘录】《*辞典》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